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4论】 天人合一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584
|
回复:
0
[第二章 人体生命观]
【4论】 天人合一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2-7 13: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0 16:28 编辑
第二章 人体生命观
生命科学成为21 世纪的前沿研充领城。生命从哪里来?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即使在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绘图已告完成的今天,生命科学仍然充满了许许多多奥秘有待探素、有待破解。中医学依据长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观察、对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经验,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来阿释生命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独特的生命科学理论。
4论 天人合一论
【理论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核心思想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贵结晶,对我国古代的医学、农学等众多学术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指的是整个自然界;“人”既包括人的精神意识,也包括了人的实践活动。“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息息相通。
【学术源流】
“天人合一说”湖源于商代的占卜,把天(天帝)看作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人”关系实质上是“神人”关系。前秦时期,道家思想中的 “天〞摒弃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指的是大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道、地道、人道“统归于一”。《庄子 •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明确提出天地万物与人类共生一致的观点。儒家把“天”• 作为道德的本源,如《易传• 文言》日:“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并且提出“天、地、人”之〝三才”论,见于《易传 •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着重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密切关系。人的生命源于天地,天、地、人生生不息,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弘大天性,而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发挥人的禀赋和潜能。
《黄帝内经》并未明确“天人合-•〞四字,但却明确提出了 “人与天地相应” 的观点,奶《灵枢• 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将人置于 “天地人一体”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莫定了中医学的独特医学模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据现代学者张岱年考证,“天人合一”的说法是由北宋张载明确提出的,《正蒙•诚明》说:“需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中医学以“天人合-• 论作为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诸历代医家的典籍记载。如清 •唐大烈 《吴医汇讲•人身一小天地论》云:“人禀健顺之德,以生五行之气,隐于五脏,见于六腑。呼吸,即阴阳运输也;津液,即丽露灌溉也;光泽,即花木荣繁也;耳目,即日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
【基本原理】
1.人与自然同气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消亡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先秦哲学家提出,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具有很强活力的极其精微的物质所构成。这种物质就是精气。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而人的体质强弱、生命的寿天等均受到其所京受的精气的影响。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气寿》中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人类生存和繁衍于自然环境中,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都来源于自然界,诚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2.人与自然同构
同构,指的是人与自然有相似的构成或相通的道理。人与自然同构,即天人同构,指的是人体结构与天地自然结构有着相同性或相似性。朱烹在 《语类》中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指的是天与人本是一种事物,它们外在的现象和内在的本质是同一的,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在我国古汉语词汇中,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同构的关系,如“青春”一词,既可指自然界的春天,又表示人的青年时期。而“垂暮”“夕阳”本指白日将尽,又可以用来表示人的晚年。《黄帝内经》 则采用比拟的方法阐释了这一命题。如《灵枢•邪客》云:“天國地方,人头园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双日;地有九州,人有九药;天有风丽,人有喜怒;天有雷雨,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胜: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死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把人形…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此外,中医学还用周而复始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类比人体的气血酒环,以木火士-金水材质的不同类比人的体质区别。这种比拟的方法是我国古代人民常用的说理工具,尽管其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不能等同子对事物机制的探讨,但是却强调了人与自然问具有同构性。
3.人与自然同律
人与自然同律,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同源双同构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8附五行结构,所以人与自然界众生車物之间也具备了同样的的阳消长和五行生克制化規律。《素问•金低真言论》说:“故日:阳中有阳,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因,朋中之明世:日中至颜区,天之附。阳中之阴地:合妆歪鸡地,天之阳,明中之明地:鸡至平旦,天之明,明中之用地。故人水应艺。•说助人体的生班功能活动与自然界有若相同的明開没动节神。如《素阿: 生气酒天论〉云:,平国人气生,日中而用气隆,日西丽阳气已曲,今123调。“说明人体的用气在一-日的消长规作就如同大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规街一样。又如《教问一此要精谈论了云:一万物之外,六合之的,天地之应開阳之应,破存之欧。为是充势,做秋之念,为女文然。四这之动,麻与之上下,口有拉中期,夏应中纪,秋应中城,台座中权:”说明人你附黎的变化,起人休运应首然染啊開治仁的一一种人期性座化,四时正谐设我的形成与四时气候的必化是相一致的。《茶问。四“T调神大论》还提出:“价夏养阳。秋冬非附。的理论。指出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时以8的空化规我水调养北神的原则。《黄治内经》把天地作为参照物,以中发现人休生-命规什与自然规什之问的要切联系,并由此米探崇埃病的8治规律,正如《茶问•至真要大论》 所说:“天此之大纪,人神之酒应也。
【临床意义】
从发病原因米吞,自然界异%的气候变化是导致人休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天人和合,表示人与白然和清相处,对于人体则是健康的系征,“天人失和” 表示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因此,“天人失和〞 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根本机制。
中医诊察疾病也必须联系自然界的变化。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诊察疾病必须 “审察内外,“道候气宜,无失病机”。以中医望诊中的望色为例,《黄帝内经》认为四时各有主色,而五肚亦各有主色,五色、五季、五脏之间形成-个有机的整体。青色与春季、肝相联系,赤色与夏季、心相联系,黄色与长豆、牌相联系,白他与秋季、肺相联系,黑色与冬季、肾相联系。若外内相应者,为顺候,疾病预后良好;;如外内不相应者,则为逆候,往往顶后不佳。
中医治疗疾病亦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如《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特点,结合病杌制订相应的治疗大法,体现中医辦证论治的精髓所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医学源流论•卷下•五方异治论》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分别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中医养生防病也以“天人合一” 为首要准则,强调了养生应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养生的关键是顺应四时变化,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临床上对于时令病及地方病的防治亦具有积极意义。四时气候的异常,人体脏腑经络之气在不同的时令亦各有衰旺,加之人们对不同气候的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导致多种时令病的发生。如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生风温病;;夏季气候炎热,湿郁热蒸,易生暑热或湿热病;秋季气候干燥,易生燥病:冬季气候寒冷,易生寒病等。部分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一定的季节气候有关,如麻珍、百日咳、感冒等,生发生在冬春车节,菊疾等生发生于夏秋季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胜病、脑车中、扣郁症等心脑血管疾病都是在秋冬季节高发。此外,月经病、青春期多蜓卵巢综合征、不如不育等男女生殖系统滨病以及糖尿病、恶性肿瘤、皮肤病、亚健康等各科疾病在发病上也受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
莰病的发生与地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地城环境,由于气候特点、水土东件、生活方式、文化可俗等差舁,站可产生不同的病8,我能响人休的正气,进而出现不同的容见精和至没病。如J七方气气候幾冷,易生然不致病,辣缩、哮嘴等病拉见:东南治海,续過吸去雨,易生湿热之不,並病河热、溫病:江河流城、湖消沿浮之地,地势低注,水湿较送,易生理那,兒感风湿、湿阳今病证。 有些地(区由于食物、饮水中此王人你巡需的米此物感,在得教地方病发生。如近腐不,的yy后京、I1区,C其水土秋z欧瓯,可致燃脆物(地力甲状终肿),如《诸病源候论 •變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
【现代研究】
1.中医学“天人合一”理论与生态学理论息息相关
生态学萌芽于亚里士多德时代,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既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又强调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态一且被破坏.机中医学“天人研究结果也同样证衡所致。自然界牛无处不在,可是气”是指人体对〝邪之所凑,其五人与天地*然,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及这样,才有可一”指的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天人合一”理论与生态学都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尤其在强调整体动态平衡上不谋而合,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國如生态学把人类生存的环境扩大到整个自然界,认识到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和自然界是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细小环节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进而引起连锁反应。“天人合一”观同样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即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各和变化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密不可分。又如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和数量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动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而人体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白身调整,以使其结构与功能保特相对稳定,阴阳双方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即所滑 “附月平阳秘”。因此以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学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态医学”。
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茶开这种关系通常是间按的,并可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发生变化,并取决于很多变化因素。当前、若想遊免由于生;态系统邀到破坏所导致的疾病和伤害,主要有两和方法:其一是预防、限制、管〝营的理环境破坏;其二是探索如何保护个体和群体免道生态系统变化而受到份害。中医学 〝天人合观点一” 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人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要保命卡持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环境之问的相对平衡协调从生态 文明的南度出发,人类应选择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式,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既能够使人类的发殿需要得到满足,又可以使又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2.中医内稳态理论
稳态的概念是由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生命的机制在于保持内环境的稳定。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洪尔特.坎农正式应用了內稳态这一概念,认为稳态是一种可变的且叉可保持恒定的状态。
所謂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波因茶的调节作用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脱响下,能够保特各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內环说的相对稳定性。生物的內稳态是其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涉的机制,生物通过调控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能够或多或少减少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
中医学中并没有“内环境稳态” 这一专业术语,但中医的的阳平街理论就蕴含了中医的稳态观。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者网開阿科物西,且这两和物质之问既互银互用又相互制约,,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基础,“阴平阳秘”是机体最佳的稳态。这种稳态一旦被破坏,机体便出现疾病。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天人失和” 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根本机制。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人体惠病率显著增高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生理、心理与外界环境失去平衡所致。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对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邪气”。自然界的“邪气”无处不在,可是却并不意味着人们一定都处于疾病状态,这是因为人体有“正气”存在。“正气” 是指人体对外环境的影响和变化的适应能力,即免疫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与天地相应,人类想要延年益寿,一方面要顺应自然,应积极适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人们应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主动摄生,调节机体的阳阳平衡,即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的千古之愿。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