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319|回复: 0

    [第三章 精神气血津液] 【11论 】 气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9 14: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1 10:31 编辑

                                                                                   11论  气论

          【理论内涵 】
            气,是中国古代打学的一个重要范時,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代哲学气概念的内涵主要有:①气是存在于宇街之中无形可见的极细徽物质,虽无形可见,但却客观存在。如《庄子•至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②气是宇街万物的生成本原。《易传•系群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表明精气生万物的观点。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元气是宇街的最初本原。气之聚合形成天地万物,凝聚为人。《论衡•论死》:"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③)气运动不息,推动了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充满宇宙中的气不是静止的,“气块然太虚,升降《扬,未尝止息•…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粗煨烟”(《正蒙•太和》)。天地万物生灭终始皆是气之升降聚散运动的表现。

           中医学之气概念的内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具有极强的活力且运行不息,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与后天吸人清气和水谷之气相合成一身之气,升降出人于各脏腑组织器官,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

          【学术源流】
          〝气”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气的宇义有古今演变:其一,气为云气。《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其二,气为“氣”。《说文解字》:“氣,馈客之台米也。从米,气声。”指赠送客人的谷物,后世以 “氣”代“气”,现代又简化为“气”。其三,气为“炁”,表示元真之气,这是古代养生家所造之〝气”宇。

            有关气的哲学认识,如《老子 •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先秦诸子皆以气(精气)为哲学范畴,至东汉又行生为 “元气元论”观点,以气、精气、元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并以其运动变化解释宇宙万物形成及变化规律的哲学概念。《黄帝内经》将气的概念引人到医学领域,构建了中医学气理论。中医学气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所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黄帝内经》中有关气的论述非常丰富,《素问》《灵枢》记载 “气〞字约 2952 次,内酒主要包括:其一,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气合而有形”“人以天地之气生〞 等古代哲学的气范畴:其二,自然之气。如“天食人以五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四时之气等;其三,人体之气。《黄帝内经》所谓“人气”,包括“阴气”“阳气”〝真气”〝正气”“宗气”“营气”“卫气”“经气”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四,药物、饮食之气。如中药之温热寒凉之气,指药性而言。

          《黄帝内经》基于医学角度对气的概念进行诠释,论述了人体之气的概念、来源、分类、功能等,形成具有独特中医学内涵的气学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所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其后,《难经》提出“原气(元气) 说,以“原气” 是为生气之原,开创元气论。继《黄帝内经》《难经》之后,历代医家言必称气,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本着 《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們达人的生命话动,探讨生命理象。的加,李东园之论 一周代”,江机之论一哲卫之气”,张介宾以用气“为性命之木”,哈昌之论“大 ”, 又可之论“染气” 等都以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专題发挥,丰省《戴帝内经)气的理论内酒,使之不断发愿,日趋完善。

         【基本原理】
           1.人体之气的构成 人休之气的最商层次是。一身之气”,又称“元气”“真气”“人“正气: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水谷精微和自然界消气化生的宗气、营气和卫气。为第三层次:一身之气分布到不同胜購经路所形成的胜聯之气、经路之气,是第三层次。

          (1)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是人体所有的气的总称,为构成人体和维特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推动和调节机体各胜腑组织功能活动、推动和洞控粉血及津液等生命物质代谢的功能。一身之气,又称“元气”。中医元气论秉承“气一元论” 的哲学思想,以元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五胜六鹏之木,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八难》)。元气以父母的先天之精气为基础,根源于特(命门),又受后天水谷之气的补充和培育。故李东垣以真气为元气,谓之 “元气,乃3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一身之气,相对天气、地气而言,又称“人气”。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极之上,天气主之:天概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以之,万物由之。”相对羽气丽言。一身之气,又称“正气”,特指人休具有抗病林奶、调节修复等功能的物质。

          《黄帝内经》未见元气之说,论及真气凡21见,常以真气替代人身之气而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虚狂财风,避之有1时;恬恢盛无,真气以之;精神内守,精安从来?”并且,以真、那并举名篇,生真、邪相对而论,可见,真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真气,是否与 “元气”相同,学术界有不同观点。真气,出于 《灵枢。刺节真邪)“斯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将此文解析为真气来源于先天之气,又与后天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则真气即元气;解析为真气乃吸纳自然界之清气,又与后天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则真气非元气。各执一说,见仁见智。

           一身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与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肺吸人自然清气相合而成。身之气分阴阳,可分为附气、阳气:根据分布部位和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2)宗气、营气、卫气    宗气,出于《黄帝内经》 宗气来源于后天,《灵枢•邪客》:“五谷人于胃也,其糟柏、 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行于五脏六腑。”言明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的总称,其积于胸中与清气相合为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上者走息道”(《灵枢 •刺节真邪》):其常行周身运行不息的为营卫之气。《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宗气的作用,其一,循咽贯膈、布胸中,呼则出,吸则人,司呼吸,为音声之极,语言声音的强弱亦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其贯注心脉,协助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起到助心行血之用,可通过心跳的强弱、节律、心率和脉象等方面反映出来。

            营卫之气,主要由水谷精微化生,在人体福行不止、环周不休、与天同纪。营气,又称“菜气”,是富有营养的、行于味中环周不休之气。据《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营气是脾胃远化的水谷精气之“清” 者,即富有营养的精华部分,所调 “独得行于经健,俞日营气”(《灵极•曹卫生会》),人脉中化而为面,故《难经•三十二难)谓“血为菜”。背气之行自手大阴而始,储十二经脉流行:另从足厥阴肝经別出,经督、任二味复人手太阴肺经。在人身行二十八脉一周,漏水下二刻;一星夜行五十周,漏水百刻,应天二十八宿,“行于经腿,常营不己,终而复始”(《灵枢 •营气》)。

            卫气由水谷精微生成,其性质与背气有所不同,为“水谷之悍气”({素问 •痹论》入、“迪者为卫”(《灵枢•营卫生会》)。卫气的运行分布,《黄帝内经》有三种表述,其-一,昼行手阳,夜行于阳。昼行于阳,其始于足太阳,循阳经而行二十五度:夜人于阴,“常从足少阴分间行于五胜六腑”,其所行始于肾,经心、肺、肝、脾,复注于肾为一周,共二十五度《灵枢•卫气行》。其二,营卫相借而行。卫气以其“剽悍滑疾”之性,“直出上焦,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 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世”,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阴阳相费,如环无端”(《灵枢 •营卫生会》。其三,行于脉外。“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流动疾速,不受脉道约束,“出其悍气之標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 •邪客》),外行布散于皮肤腠理;内则 “惡于育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

         (3)脏腑之气、经络文气  脏腑之气是一身之气在脏腑的体现。《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精化为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所化。脏腑之精来源有二,一是肾精输污于脏腑,肾精包含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是饮食物化生水谷之精,使脏腑之精得以充盛。可见脏腑之气的组成既有先天成分,也有后天部分。后天水谷之精是胜腑之气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如《索问.五脏别论》:“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谷不人,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灵枢.五味》)。脏腑是一身之气升降出人的场所,脏腑之气又体现了一身之气的运动规律,如心肺之气下降,肝肾之气上升,脾胃之气斡旋于中。同时脏腑之气又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如心气行血,肺气推动呼吸,肝气疏泄气机,脾气运化水谷,三焦气化行水等。

    经络之气是一身之气运行分布于经络的部分,“真气者,经气也”(《素问•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称为 “经气〞•“脉气”“络气” 等。经络之气的作用:一是推动脉中血液及精微的流行布散全身。“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素问•经脉别论》);二是感受和传导体内各种信息的中介。内脏精气盛衰通过经气在相应体窍彰显,如《灵枢 •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经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 •九针十二原》,针刺中的“得气”〝行气”即是通过经气传递信息至病所而达到治疗效应。经气是药物到达病所的载体。药物妥纳胃中,以其气味不同,分人各脏腑经脉,随经气升降浮沉,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2.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虽有聚有散,但总以运动不息,流行不止,为其基本的特性。无论天地之气或人体之气,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变化着。《灵枢 •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滥之气,内溉胜腑,外濡腠理。〞人体之气以其运行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止息,机体气化过程因而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

           (1)气机 气运动变化机枢,称为气机。机,原指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中为事物之枢要、关键。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是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天地之气升降聚散是万物化成的枢机,放曰“清阳者,薄康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人身之气的升降出人犹如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枢红,主导生命生长壮老衰的变化,故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素问•五常政大论》)。气的运动一旦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升降出人是人休气机的一般形式。天气下降,地气上承,天地气交而化生万物,人位其中。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天地息息相通,人体的气机运动亦以升降出人为基本表现形式。所以《素问•六微合大论》说:“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以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人体正是由于气的不断升降出人运动,才能吐故纳新,清升油降,生化不息,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

           气机升降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体现。人体内部生生化化及人与自然界的气化出人,都是通过气的升降出人来完成的。〝根于中者命日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日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在机体生理活动中,升降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升降而形成的气化过程;出人则侧重于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升降出人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如呼吸运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皆是气升降出人运动的具体体现。

           脏腑经络是气机升降的场所。 脏腑经络是人体之气升降出人的场所,“升降出人无器不有”;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又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表现出来。

           附合肺居膈上,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主治节,对全身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肺气的运动特点是宣发和肃降,是肺气运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宣发有助于肺气的清肃下行肃降则利于宣发的畅达。因此,宣发和肃降是升降出人的对立统一。凡呼吸出人、吐故纳新通调水道、化津行水,辅助心脏、推动血行,皆赖于肺气宣降的推动和调节。《类经•藏象类》“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红炉点雪 •肺痿肺痈》:〝盖肺体清虛,本燥,主乎气,金气清肃,则一呼一吸之间,脏腑经络,四体百骸,无往不之,其动静之为,靡不藉以司用。”由于肺位最高,故肺气又以清肃下行为顺。肺气的清肃下行与肝气升发相互协调,对维持全身气机升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见肺气运动形式升降出人具全,但以肃降为主要特性。

          心位于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心气推动血液循经脉流行全身,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周而复始,以濡养脏腑形体官窍.心属上焦,其气以下降为主要特点。心火下降与肾水上腾协调互济,是保证心肾功能正常的重要环节。

          肝位于腹中,阴中之阳脏,主疏泄,对全身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说:“肝为五脏独使,为将军之官…放一阳发生之气,起于联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肝气升发,犹春之发生万物,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促使阴精阳气生发,启陈出新的作用。肝气之升降,使全身气机畅达,血和津液布散,疏泄胆汁,促使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肝之气机升降是以升发为主。肝升与肺降是人体气机升降协调的重要环节,“肝生于左,肺藏于石”(《素问•刺禁论》),而“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为阳中之阳,气从左升;肺为阳中之阴,气从右降,开降上下运转全身气机。

          肾居下焦,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寓真阴真阳,是胜腑阴阳的本根。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开腾,行于周身:得主摄纳,将肺吸人之清气下归丹田;肾主水,升清降油,清者上输啤肺布散,油者下行膀胱排泄;此外,将与其他脏在气机升降方面都有着配合关系。肾之气机开降是以上升为特性,心肾阴阳水火开降是一对对立统一体。

         牌胃同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牌胃共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其生理功能体现了脾胃气机的开降运动。脾主升清,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并上输布散:胃主降油,受纳传化.下泄浊气。升降有序,纳运协调,化精泄浊,是机体物质代谢的中心环节。脾官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不仅是保证饮食物消化吸收正常的前提,而且是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

           在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以肺、牌(胃)、肾三脏最为重要。肺位于上焦,肺气宣降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宣发以助心气推动血行,肃降以利肝气升发,转输脾胃水谷精气,调水道助肾行津液。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松红。心肺在上其气主降,肝肾在下其气主升,升己而降,降已而升,赖脾胃中气斡旋方能升降有序。故曰:“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医学求是•血证求原论》则更明确指出:“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士而降于阳。士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士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 肾位于下焦,是气机升降的根本,尤为重要。肾为脏腑阴阳根本,肾中元气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调节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根本:脾胃阳气根于肾,肾阳升騰,中焦脾胃得化,腐熟水谷共为生命之本;肾水上承,心阳始运,行血养神;肾气闭藏,肺吸人清气下纳于肾而充全身之气。所以说一身脏腑气机升降本乎肾,肾精充盛,阴阳和调,则脏腑升降出入有序,吐故纳新,从外界摄取食物,通过脏腑气化升清降浊,精微充养自身,代谢产物排泄体外,维系生命运动得以正常进行。

           经络气机升降规律。经络与脏腑同样是气机升降的主要场所,气循经络上下升降,出人内外,可以感受来自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并将其传递到相应的脏腑组织,反映或调节其功能状态,起着协调功能平衡的作用,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经络的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气机升降实现的。经络气机升降有一定规律,它与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为主干,其循行路线多呈上下纵行,尤其是十二经脉内与脏腑络属,外而通达四肢,循行规律与气机升已 而降,降已而升相符。如足三阳经由头至足下行,足三阴经由下向上而行;十二经脉分属一脏或一腑,其福行规律又与所属脏腑之气的升降特点相应。如心肺位于上焦,其气主降,心肺经脉由胸中出循上肢下行至手指端;肝肾位于下焦,其气主升,肝肾经脉起于足趾端,沿下肢上行至胸腹。脏腑相表里,所属阴阳表里经脉之气升降相悖。如脾升胃降相为表里,脾经起于足大趾端,上行人腹至胸:胃经起于鼻旁,由头面下行至足。手三阴屆胜,由胸下行到手,手三阳属腑,由手上行到头;足三阳属腑主降,足三阴属肚主升。由此可见,经络与胜腑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经络内屆脏腑,又是脏腑与外周组织联系的通路,其铺行规律与胜腑气机升降规律基本一致。

         (2)气化 《黄帝内经》最早将气化理论用以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如《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膀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中医学关于气化的含义,概括沙两个方面:

            一是指五运六气的变化,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气候变化及对自然界生物所产生的影响,它以自然界六气变化对生物的彫响为主要形式,通过风、寒、署、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反映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来閘释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的彤响。如《素问 •天元纪大论》说:“夫变化之为用,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二是指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在人体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精、气、血、津液化生及相互间的转化,这在《黄帝内经》中多有论述。如《茶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波相成,神乃了自生。”《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指出机体不断从自然界摄取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物质,通过气化作用转变为自身及赖以维持生命的物质过程。而机休生命物质相互之间发生着转化,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 “形归气”“气生形”“精归化”“化生精”“精化为气” 等,亦是气化之所为。二是说明脏腑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把气化理论用于说明胜腑的生理功能,其论述大肠、小肠和膀胱在饮食物残渣转化为糟粕排泄、津液化为尿液排泄的过程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脏腑气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人体气的运行变化,来说明机体内外的交通、体内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与功能之问的转化,揭示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

          (3)气机与气化 气机是气化的前提。气化离不开气机,气机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气化活动。人体通过气的升降出人,才能吐放纳新,清升油降,生化不息,维持正常的代谢及其生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论脏腑气化,有小肠受盛化物、大肠传导变化、膀胱气化排泄等是通过胃气下降、小肠泌别清油及肾气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等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而完成。气机运动又是物质转化的基础,如《素问•经脉别论》 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手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气机升降出人存在于物质代谢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亦由气的运动。气的运动必然会引起气的变化,气化作用通过气机的升降出人运动而实现。

           气化寓于气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气化过程,气化正常,才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脏腑之气的升降出人才能协调平衡。如人体气化过程中,水谷精微不断分化生成营气、卫气、宗气,升降出;人各行其道运行全身,发挥各自作用,推动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另一方面,脏腑气化对气的运行产生影响,在脏腑气化过程中,又有脏腑之气自身的升降出人运动。脏腑部位、功能特点的不同,表现为不同气化形式,形成对气的运行影响。如心肾两脏,一为阳脏,一属阴脏,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阴阳升降上下交感完成心肾相交的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心肾对气运行的影响。可见,在气化过程中包含了气的运行并对其产生影响。

           气机与气化可分不可离。气机与气化虽然都是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析和说明,但两者的不同,对物质运动考察的着眼点也不同。气机以气的运动为核心,升降出人为主要表现形式:气化则以气所引起的变化为主题,以物质形态所发生的种种转化为内容。“开降出人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人身是气化活动的场所,而升降出人是气运行的方式。人体气化,流行不息在肚腑之中,激发各种生命活动,使之化生不已,生命不息。在新陈代谢的生命过程中,由于气化作用而进行的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聚则成形,只有通过气化,将摄人的自然界清气和水谷之气与先天精气相合,生成人体之气,并使之不断壮大,流行于胜腑之中,生理功能得以发择,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若气化不利,机体代谢平衡失调,气的化生和运行皆受影响。而胜腑经络气机的开降出人 又是体内物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气机升降出人的有序又保证气化的正常。人的生命因气化而生生不息,然而言气化必然离不开气机,所以气机与气化的统一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

           3.人体之气的特性
           (1)生命活力 气是具有活力很强的生命物质。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不断摄取自然界清气和谷气.转化为人身之气,以为生身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清气和谷气进人人体,经过气化而成为机体的生命物质,同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以保持生命活动的生生不息。精神活动是生命活力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常以 “神”概括,气可化神,气充则神明。故神的产生也是气化作用的一种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形因气而有生机活力,神明由气化而彰,人生所赖,惟气而已。生命活力是气的根本标志,气是生命的象征。

        (2)运行不息 气的最基本性质是运行不息。人体之气,升降出;人,流行不息。运动是切物质的属性,在人体就体现为气化活动。气化活动是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为前提,气在人体流行出人,时刻推动、激发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人体之气的运行也有定规律,吸清排油、清升浊降是气化的基本规律,而“升降出人,无器不有”;各脏腑气机升降又表现出不同特点,上者下降,下者上升。脏气主升,腑气主降。升中寓降,降中寓升。气散行全身,各行其道:宗气出喉咙贯心脉,注丹田走气街;营气人于脉循脉上下,卫气行于脉外,营卫相偕,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日夜五十度而会。人身之气,合则为一,分则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等,各按其特有规律运行,但相互之间协调一致,构成整体升降出人的统一规律。
        (3)无形可征  气具有无形可见,但可储其征的特性。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用肉眼难以观察到,只有通过它的运动而表现出气的存在。故《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气虽难以视及,却有种种生命征象可见,如呼吸之气〝呼吸微徐,气以度行”(《灵枢•天年》);宗气“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脏精气可反映于面,“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气之变动还可通过脉象表现出来,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对气之盛衰变化在脉象上的反映有着形象具体的描述。这些都说明人体生命物质的气,是一种流动着的细微而难以觉察的物质,与形相对而言称为无形,但通过生命活动的种种征象、脏腑经络器官等组织的生理功能可把握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

         【临床意义】
          《类经•疾病类》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强调气在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人体气机紊乱、气化失常,或损伤正气而致气虚,使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调,诸病丛生。如外感病邪扰卫气,营卫失和形成表证;内伤情志或饮食劳逸所伤致气机失调,或气郁或气逆,或伤气耗气导致气虚等,诸病由生,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

         治病以调气为要。如《灵枢•卫气失常》:“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日上工。”•外感病祛邪调气,如调和营卫、发汗解表;情志病当重调气,兼顾脏附辨证;杂病调气为先,顺气可化痰,行气能活血,调气以利水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 •至真要大论》)。

        【现代研究】
          1.气的科学内涵 气的基木概念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对气的认识有物质说、功能说、物质功能两义说到物质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演化过程。①物质说:气为物质说的代表首推当代已故名医秦伯末氏,其《黄帝内经知要浅解》认为血是物质,气也应该是物质,气所发生的作用,就是所谓能力。②功能说:罗石标在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提出:气的含义应是 “气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作用”,“实质上气的概念,只能与功能活动有关,并不包含其他概念”。对人体来说,它是反映人体生理的、病理的变化作用的概念,它是由形体所产生的。气与物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概念上不能混淆的。③物质与功能两义说:危北海认为气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实质性的物质,另一方面是指功能性的活动。”“气的意义既可以指功能,又可以指物质。”这一观点被20世纪 60年代出版的《黄帝内经讲义》及70 年代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学基础》所采纳。④功能与物质统一说:李德新教授认为:“气这个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概念两种含义,但并不是认为除物质性的气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物质的纯概念之气。因为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其形态之小,目力难以视及,至多能觉察其混沌的云雾状态(如水汽等)。只有通过它的运动表现,才能表现出气的存在“人体生命物质的气,是通过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因此,中医学中的气,不仅有生命物质的含义,而且也常常有功能的含义

            2. 气的生物学基础
          (1)气与生命物质 有学者认为,生命的基本物质应包括蛋白质、糖、脂肪,以及其他:些必需的元素和维生素之类,因此,气与生命物质有关。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核酸 (DNA、RNA),核酸与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遗传与新陈代谢息息相关,是构成整体机能的最基本因素。因此认为,中医气化基础可能是核酸代谢。有文献指出,神经介质、体液、多肽类、激素以及细胞内 CAMP、cGMP 等,是物质之气的基础。也有学者以红细胞膜的 ATP 酶活性检查,作为探讨气的客观指标。

          有学者提出,Ca’- 与人体之气由先天之精化生及自然清气、水谷之气相合而成的来源相似,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Ca?是人体内必需的元素之一,精子和卵子中都含有 Ca’,受精卵中的Ca是从精子和卵子中获得,并在受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来自食物中的钙,以Ca'' 形式被肠上皮吸收,在体内甲状腺素、维生素 D,和降钙素的调节作用下,实现钙的平衡。Ca'浓度变化可引起呼吸肌群的收缩和舒张,对肺的通气产生影响。Ca具有促进成骨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裂:作为第二信使,它能把细胞表面的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启动系列细胞内反应,引起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增加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Ca’参与血小板聚集过程等,与气的推动、防御、固摄等作用有诸多相同点。具有补气作用的中药中一般钙元素含量比较高,如太子参、白术、甘草等。微量元素 Ca* 与气的微妙关系对气本质的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2) 气与能量代谢 有文献提出,气在有生命的机体内起到力量或能量的作用。气的推动作用主要是以动能;温煦作用主要是以热能:固摄、气化作用主要是以化学能、渗透能、电能等能量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能量的释放、转移与利用,直接形成了 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3)气与信息转导  有学者提出,气的运动变化,体现信息传递、交换、贮存的过程。气的运动形式,也就是系统反馈联系中信息的转输和处理过程。广义的针灸等各种理化刺激向经络输人的本质是气,也就是信息。气血运行就是信息的传递。有些药物不直接起生化或杀菌作用,而是起携带信息的作用。某些训练有素的气功师通过运气,把自身“内气” 发放出来,通过仪器分别按收到了微粒流信息、红外电磁波信息、静电信息、磁信息等,有些部门还制造了信息模拟仪,用来治疗疾病。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