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753|回复: 0

    [第五章 经络] 【39论】 络脉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6 16: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1-4 10:20 编辑

                                                                         39 论 络脉论
         【理论内涵】
         络脉,是人体内经脉的分 文,纵横交错,网络周身。从分支大小而论,有别络、孙络。别络又称“十五别络”,为络脉中较大者;孙络是细小的络脉,属络麻的再分支。从阴阳屆性而论,有阴络、阳络。阴络,指下行、在里、属胜的络麻;阳络,指上行、在表、属腑的络胁。从气血而论,有气络、血络。气络,以气的运行为主;血络,以血的运行为主。从胜腑而论,根据络脉分布部位,如脏络、心络、 肺络、肝络、胃络、脑络等。从络脉形状而论,有横络、缠络等。

         【学术源流】
        《黄帝内经》论及“络”字多达254处,论及“络脉”44 处。合成词类术语有经络、大络、别络、小络、孙络、浮络、阴络、阳络、胞络、络俞、横络、结络、衡络、络病等。如《素问•缪刺论》说:“今邪容于皮毛,人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人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技,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黄帝内经》对络脉的名称、分类、功能、病变、诊断、刺法等有非常丰富的论述,可谓络脉理论的奠基。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反映络脉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给后世医家以较大启发。《难经•三十难》说:“其清者为荣,油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这一观点与《黄帝内经》如出一辙。水谷精微化为营血运行于脉中,环流人五脏六腑以养之。临床上因营血瘀滞、络脉瘀阻所致的病证,可采取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治之,血行畅通,脏腑得养,则病去自安。台,

          清•叶天士在《黄帝内经》《难经》等有关思想的启发下,著《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人络”的观点,如“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人络人血”〝病久人络”“病人血络” 等;指出了疾病久延不愈,由经及络,由浅人深,由气及血的发展过程。

        【基本原理】
         1.络脉的生理特性 络脉的生理特性,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络脉网络分布。络胁呈至层次性、广泛性、网络性分布特点。《素问•针解》说:“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胁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达 面目应星,人出人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人之络脉有三百六十五,应于天之三百六十五日以成一岁,应于地之广交原野以成八方。《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络脉论》说:“十二经生十二络,士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镇络,缠络生三万四干孙络。”可知络脉之数众多,缠绵环绕,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其二,络脉满溢灌注。络脉气血具有满滥灌注的特点。“满滥费注”,是络豚流注的正常状态,即络中的血气只有达到满滥的程度,才能灌注经脉、脏腑,儿表,维持其生理功能。见子《灵枢•痈疽》“血和则孙脉先满滥,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麻。”不但生理上如此,而且在病理上,邪气客于络脉的传变,也是以盛、满作为前提的。《素问 •皮部论》说:“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麻满则注于经脉…络盛则人客于经。

         其三,络脉双向流动。络脉气血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滥,则经有留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经满气滥,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当络脉中的气血满溢时,可向经脉方向流动而注人经脉;经脉气血密满,又可沆向络脉,而布散于脏腑、肌肤、官窍。在生理状态下,脏腑经脉之气能够促进络中血气的双向流动;在病理状态下,脏腑经脉之气失常又可以影响络中血气的双向流动,进而产生相应的络脉病变。络脉与脏腑经脉双向流动的密切关系,为从脏腑经脉治疗络脉的相关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四,络脉气血阴阳。络有气、血、阴、阳之分。气络,主要以气的运行为主。见于《类经•藏象类• 人有阴阳治分五态》“血脉在中,气络在外。”血络,主要以血液运行为主。《素向•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然布,气血相并而行,故气络末必无血,血络末必无气,只是各有侧重而已。气又有营卫之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也是营卫交会气化的场所,是经脉气血实施调节与营养作用的场所。

         阴络,广义指下行、在里、属脏的络脉;狹义指阴跷之络。阳络,广义指上行、在表、属腑的络脉;狭义指阳跷之络。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滥则后血。”《黄帝内经太素.经脉•脉行同异》说:“十二经脉别走,皆从脏之阴络,别走之阳;亦从腑之阳络,别走之阴。”《难经•二十六难》 说:“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

        2.络脉的生理功能

        (1)营血生成 《灵枢•痛疽》记载:“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血络论》说:“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渗人孙脉即孙络,与津液调和之后化生为营血。因此,孙脉是营血化生合成的重要场所。《灵枢 •痈疽》说:“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营血生成之后,由孙脉满溢,注人较大的络脉,最后进入经脉。

      (2)渗灌气血《灵枢• 小针解》说:“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针解》说:“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张志聪注:“人之三百六十五络,犹地之百川流注,通汇于九州之间。人体络脉遍布周身上下,气血通过络脉渗灌周身百节以发挥营养滋润作用。

      (3)贯通营卫 络脉具有贯通营卫之气的作用。《素问•气六论》记载:“孙络三百六十五六会⋯⋯以通荣卫。”张介宾《类经》注释:“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张志聪注释:〝盖大络之血气,外出于皮肤而与孙络相遇,是以豚外之卫、脉内之荣相交通于孙络皮肤之间。孙络外通于皮肤,内连于经脉以通荣卫者也。

      (4)沟通表里 络脉具有联络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灵枢•经脉》记载:“手太阴之别,名日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也。〞说明手太阴络脉行走至阳明经脉,从而沟通太阴与阳明两经的联系


       【临床意义】
        1.络脉在中医望诊的应用
      (1)望面色络脉 通过南视面部皮肤和络胁色泽,以判別胜附经络的气血盛衰。(員叔。邪气肚腑病形》说:“十二紅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盆。”《素向.殘论》说:“心热者,色赤而络快滥。”迎过观察颜面各部的色泽变化,以黎五胜之变,是古代医家从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米的宝贵经验。络脉包赤者,主血热:络豚色白者,主气血不足;络脉色紫黑者,主血寒、血瘀。

        (2)望五官 望五官主要是望日,尤其是白瑞络脉的变化;以及望外之络胁、望口辱之络脉、望舌下络脉、望耳及耳郭背面的血络等。尤其望白睛络脉、舌下络脉较为常用。

        白睛络脉诊法,指通过观察白睛络脉的变化来诊断有关疾病,辦别病位、病性,推测病之预后。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如《灵枢 •邪气胜附病形》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日而为睛。”白晴络脉的异常变化可提示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预后,如《灵枢•论疾诊尺》曰:“诊日痛,赤胁从上下者,大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舌下络脉诊法,是指通过观察舌下络脉的异常变化判断疾病的方法。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该法应用:“肤黄)若已深,应看其舌下两边,有白脉弥弥处,芦刀割破之,紫血出数升,亦歇。然此须惯解割者,不解割,忽份乱舌下青脉,血出不止,便煞人。方可烧纺羚铁以灼此脉令焦。”

        (3)望鱼际络脉 望鱼络通过观看手鱼际之血络诊断疾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鱼络血者,手阳明病。”《灵枢 •经脉》说:“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鱼际是手大指本节后肌肉丰厚之处,是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部位。望鱼际络脉诊断的原理和切脉独取寸口的原理是一致的。络脉之气血,以脾胃为化源,胃气上至于手太阴,故诊鱼际络脉又可候胃气。

       (4)望小儿食指络脉 食指络脉诊法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始见于唐•王超《水镜图读,对三岁以内的小儿疾病,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凡肌表妥邪,往往由浅人深,首先人络,进一步则人客于经,再深人脏腑。络脉的形色和出现部位随着邪气侵人的深浅而变化。正常的络脉色泽浅红,红黄相兼,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多是斜形、单支、粗细适中。食指络麻的显现与分布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病变状态络脉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络脉增粗,多属实证、热证;变细则为虚证、寒证。

       (5)望腹部络脉 小儿疳疾,除头大颈组、发枯稿之外,还可见腹大、青筋暴露。清•石寿棠《医原》云:“盅账,肚大筋青不治。大青筋,非筋也,血络也。青者,血燥而结出。”

       (6)望皮肤络脉 皮肤为一身之表,是人体之游傍。卫气循行络脉其间,内合于腑脏。感受外邪,肌表首当其冲,胜附气血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吹于肌表,故直接观察肌表皮肤浅层细小络脉(孙络和浮络)的颜色、光洋以及形态的各种变化,能够丁解邪气的性质和气血津液的盛衰,测知内胜的病变,判断滨病的预后。如皮肤出;现麻珍多见于外感热病,常因肺胃积热、内迫血脉而致。

       2.络脉在中医治疗的应用
    (1)十五络脉的运用 络麻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临床上通过原络配穴法 (取表里两经的原六和络六)来治 表里两经的病证。如取手阳明大防经的原大合谷和手大阳附经络穴列似可以治疗外燃表证。见于 《灵极。经脉》:“十五络者,实则必见,啦则必下。《灵瓶•邪气胜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龙坚,不得小便籍念,滥则水路即为账。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问,亦见于脉。”

    (2)刺络放血疗法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疾出以去其血,而复其真气,刺出血,其病立已。”刺络放血疗法的主要目的是驱邪扶正,使用放血疗法,一方面能够治疗疾病,另方面能够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素问 •调经论》说:“刺留血奈何?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惡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故放血法所治疗病证主要是实热病证。所刺的部位以有疼血的络脉、病变局部和相关穴位为主。瘀血的络脉放血量较大,而井穴、苏穴、背命穴放血量较小。该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如 《灵枢•经脉》说:“凡刺寒热者皆生血络,必间日而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污之则网,问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灵枢•杂病》说:“虹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胭中出血。”刺络放血法因选用针具或手法的区别而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灵枢•官针》记述的“络刺”“赞刺”和“豹文刺”。刺血疗法至今仍广泛应用。

           3. 基于络脉理论治疗重大疑难病证 吴以岭在国内首次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冠心病的中医病理机制,提出“络气虚滞、络脉瘀阻、脉络绌急〞的新病机,指出络脉绌急一冠脉痉李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问的相关性,并首先把搜风人络药用于冠心病治疗,制定了通心络处方。实验证实,通心络胶爽具有良好的降脂抗凝和抑制体内血栓形成作用,能逐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面积,因而具有活血通络作用。改善和调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降低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缩小心肌缺血和梗死面积,通过抑制心肌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起到拮抗心梗后心肌重构的作用。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时梗死区微血管的完整性保护方面具有突出疗效,这不仅对心梗治疗具有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中医络病理论的重要临床价值。

          有学者针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络脉瘀阻的病机特点,提出以化瘀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通络可分为驱邪通络、扶正通络两大类。驱邪通络又有化瘀通络、化痰通络、利湿通络、息风通络、理气通络、解毒通络、软坚散结通络等;扶正通络叉有益气通络、养血通络、滋补肝肾通络、益气养阴通络、育阴温阳通络等,根据不同并发症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用药。

          有学者认为,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重要病理变化,主要是络脉内膜痰瘀壅塞、管腔硬化、血行失度及络脉空李和失荣。针对于此,在辨证施治中注重化痰活血、解痉通络,从而可降压、防治心脑络脉损伤。此外,化瘀通络汤配合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等抗凝溶栓之中西协同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明显疗效。很多医家非常重视络病学说,在临床中以络病学说为指导辨证治疗,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丰富了络病的证治内容。

        【现代研究】
         1.络脉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研究 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符合中医学络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能够用来南释络脉的科学内涵。其一,因为影响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众多 〝微物质”(中医气血)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的各种通道运输传导并产生效应的。其二,因为 “神经一内分巡-纪疫”网络涉及人体的多个鼎官和系统的功能活动,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中医络脉对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生理作用,以及络病状态下人体多个胜器功能失调、阳阳平街放破坏的病理特征。其三,现代关于针灸疗效及机理的研究表明,针刺是通过调节 “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非发挥疗效的,针刺治疗疾病除改善症狀外,可使惠者神经系统、内分巡系统、免疫系统的生项指标发生政变,这也说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能够用来阐释络脉系统的科学内涵。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用•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来阿释络脉内涵的可行性。王永炎提出 “气络” 概念,并指出:“提出气络的设想,试闲从实验设计的思路上,突破血络论,不仅着眼于血液的福环和循环的血派,拓统视角,以气为血帅,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为循环的动力。融人神经系统与福环系统的相关性,结合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综合生学科指标体系切人研究,紧扣有形之血与无形之气的相关机理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一免疫所形成的复杂网络体系使认识络麻病证的进展极为复茶化。故深人研究神经、内分泌在络脉病证的作用和意义,对加深认识络病具有现实的理论和临床价值。”可以预见,用“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作为切人点开展对络脉的研究会有广阔的前景。

           2.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吴以岭提出络脉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指出络脉与经脉空间结构与运行时速的差异性,从络脒时空特异性切人研究络脉功能,提出络脉两大功能系统:“经气环流系统〞 的网络分支气络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的网络分支—脉络,形成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依据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概括久病人络、久痛人络、久瘀人络的发病特点,提出易滞易瘀、易人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闻述络气郁滞 (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八大病机变化,指出络病主要临床表现,创立络病辦证八要,提出 “络以通为用”的治疗 原则,总结古人通络治疗的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七类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辦证论治。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对络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 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针灸络脉研究 有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血管周围交感神经纤维传人刺激冲动,在神经、内分泌结构及功能完整条件下,有垂体、肾上腺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参与作用和影响下,对血细胞的生成与分配发挥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经络与血管组织中的体液以及各类物质的关系更为路切,针领具有调整血管中血波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血糖等的作用,并通过这一作用达到增强免没功能和免疫调节治疗疾病的效果。针之理亦药之理也,针刺同样能够改善微循环,尤其是刻络波血法对血疼证的治疗作用已为临床常用,如头皮针加络刺法治疗多例缺血性脑血管疯疔效观察攻机理研究、剌络放血对脑梗死E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政善作用及机理孙统等,可作为针领治疗络病疗效及机理研究的范例。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