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44论】 病气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3451
|
回复:
0
[第七章 病因]
【44论】 病气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1-5 1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44论 病气论
【理论内涵】
病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因。因其伤人凌厉、极为毒烈,为病颇重颇险,“如有鬼厉之气”,古称“厉气”;因在同一时期里,众人同时发病,互相传染,症状相似,又名“疫气”“疫毒”,如《说文》:“疫,民皆疾也。”因其病情变化多端,传变迅速,多有变证、坏证和逆证,而称“戾气”“乖戾之气”。
温病大师吴又可提出,病气是具有特殊传染性的物质,与六淫之邪不同。如《温疫论·原序》:“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病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浓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病气所致疾病,称为疫疗、瘟疗、疫病,为强调其病因多具有温热性质,又称“温疫”,或“瘟疫”。
【学术源流】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古文中就有关于霍乱的记载。最早对流行性传染病进行论述的医学专著乃《黄帝内经》,从多个方面对疫病的特点及致病特征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瘟疗大行,远近咸若”“病大至,民善暴死。”阐述疫病致病的变化迅速和危险性。《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说明疫病致病具有传染性和症状的相似性。
晋·王叔和《伤寒例》称“时行之气”,总结疫病流行的原因是由于“非其时有其气”所致,其症状“长幼之病多相似”。并且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寒疫”。“从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隋唐时期,对疫病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病病候》:“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有如鬼病之气,故云疫病病。”提到疫病致病与异常气候有关;《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又言:“人感乖病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同时指出其传染性和危害性。《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一·解饮食相害成病百件》提出:“凡蝇蜂及蝼蚁集食上而食之,致楼病也。”发现苍蝇等可为致病的媒介,对疫病疾病传染的预防有其重要意义。
宋金时期,陈无择提出三因致病说,明确具有“传染”的病因,其路径为“气血相传”。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大风叙论》:“凡因风寒湿热,劳逸饮食,与夫传染,不可混滥。”病风即今之麻风病,“然亦有传染者,又非自致,此则不谨之故。气血相传,岂宿业缘会之所为也,原其所因,皆不内外涉外所因而成也。证候多端,并见诸后。”
明清时期,对疫病的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明代吴有性为代表,所著的《温疫论》为世界医学史上公认的传染病学专著。“温疫(瘟疫)”是对传染病的统称,结束了自汉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瘟病”“疫病”这一概念。吴有性首创温病病因疡气学说,如《温疫论·自叙》:“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又言:“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命之病气。”明确指出病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外感邪气,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念。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对瘟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则做了详细的论述:“疫之症,来路两条,有在天者,有在人者。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或为大头天行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方,一方之病,染及合邑,此乃病气、秽气相传染,其气息俱从口鼻而入,乃在人之疫以气相感,与天无涉。”清·熊立品《治疫全书》论及“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提出传染病流行当采取隔离等预防措施。
【基本原理】
1.病气的传播途径和传变
病气可以通过口鼻、蚊虫叮咬、皮肤接触、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多种疫病。病气入侵人体,可以通过空气由口鼻侵入致病。如《温疫论·原病》:“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随饮食、蚊虫叮咬、皮肤接触等途径侵入人体;还有经血液制品、医用注射等医源性传播途径致病。
病气之传变,大体可以分为从表从里两大途径,但其具体方式却错综复杂而有九种: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如《温疫论·行邪伏邪之别》:“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必待其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引而去,邪尽方愈。”
2.疗气的特异性和种属选择性
病气致病有发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病位特异性、种属选择性等特点。病气致病具有病位特异性。病气种类繁多,但“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不同种类的病气作用于脏腑组织器官,发为何病,具有病位上的特异性。如《温疫论·杂气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某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同一种坊气致病,患者症状皆相似,即所谓“一气一病”。
病气致病还具有种属选择性。不同的病气为患,不仅可以“人病而禽兽不病”,也可“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动物之种属不同,其疫伤之病也互不染易。如《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穷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3.病气与六淫的异同
六淫和犹与也左在王白然果 同鼠外感病邪,发病途径上皆可从口鼻侵入人体,临床上多先是表证,病起于外,故常统称为“外感病”。病气和六淫之间亦有差别,主要表现在病邪的形成、病邪的入侵和传变、病邪的传染性等多方面。
(1)病邪形成条件不同
六淫是由六气的异常变化而形成的致病因素。六气本为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时,浸淫侵犯人体而发病,则称六淫。六淫使人致病,还与人体的正气不足有关。六气反常,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下降是六气变生六淫的条件和内在根据。病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致病因素,病气的形成与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气候反常、少雨干燥、酷热炎暑、湿气氤氲均有利于病气的滋生和传播,环境污染,饮食不洁,社会动荡也会滋生和传播病气,导致疫病发生。疫病之气受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
(2)致病轻重及预后吉凶不同
六淫与病气虽同存在于自然界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病邪。六淫致病力轻,人们感受六淫邪气而患普通的外感疾病,病情较轻,病程短,愈后多良好。病气常兼夹湿、毒、秽浊之气,具有很强的毒力和致病力,比一般的六淫邪气致病紧急,甚可触之者即病。病程中,化火极速,耗津动血之烈尤甚于六淫,极易出现毒热内陷心包,蒙蔽神明等危重症状,死亡率较高。
(3)侵犯途径不同
六淫邪气或从肌表,或自从口鼻入侵,或两者同时受邪。而病气所感,如《温疫论·原序》所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即强调仿气主要通过空气传染,从口鼻侵入人体,此外也可随饮食、接触、蚊虫叮咬等侵入而致病。
(4)发病形式不同
六淫发病多与正气的强弱有关,正气强则感之不易发病;正气弱则感之易发病,且感而即发,随感随发。病气致病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且发病急,来势凶猛。有些疫毒内侵之后,并不立即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如《温疫论·行邪伏邪之别》说:“温疫之邪,伏于膜原……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症渐显……”。虽然各病的潜伏时间长短不一,但都必须经过“内伏膜原”阶段以后,“邪毒渐张”“诸症渐显”才能进入临床发病阶段,这是病气致病区别六淫的明显特征。
(5)传染性与否不同
六淫邪气致病,可能有流行趋势,但无传染性。病气则有强烈的传染性,既可引起大面积流行,导致一方一境皆病;也可表现为散在性或小范围的流行,导致一乡一村为病。
(6)病后免疫性不同
六淫致病,病后多不具有免疫性。病气致病,病后多具有免疫性,愈后不再感染,有的可以终身免疫,如天花、麻疹、白喉等罹病之后可以永不再发,获得稳固的终身免疫,因此,可以通过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其发病。
4.病气与温病的关系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具有温热性质的温邪,包括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寒邪伏藏化热的温热病邪,也包括具有温热性质的“病气”和“温毒”等邪。由此可见,温邪的范畴比病气广泛。
温病所致疾病,既包括传染性疾病,也包括非传染性疾病。如《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宅。”温疫即瘟疫的致病因素,即方气。与导致一般的发热性疾病的温热之邪不同,病气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病位特异性、种属选择性等致病特点,起病急骤,传变较快,病情较重,甚者预后不良。
【临床意义】
近年,多有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2003年在世界多个国家形成大面积流行,本病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染性强,病情危重。根据SARS的致病性和传染性,中医学将其归于“瘟疫”的范畴。在SARS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的早期及时干预尤为重要。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二院曾有15名医护人员在救治SARS过程中受到感染而出现了发热等早期症状,单纯经中医辨证施治后,在没有使用西药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WHO专家詹姆斯博士对中医药的干预效果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中医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上升为常规治疗有非常大的帮助”。
艾滋病,简称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根据AIDS的致病性和传染性,中医学将其归于“瘟疫”的范畴。对AIDS的中医命名,有“瘟疫”“伏气温病”“虚劳”“艾毒”“异湿”“阴阳易”“虚毒疫”等之称。有学者认为AIDS发病的外因为“邪毒入侵”,内因是“正虚”。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广安门医院就与坦桑尼亚合作,进行了大量的中医辨证论治的尝试,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在提高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症状等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药干预可促进艾滋病免疫重建。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研发具有多靶点、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以重建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将是中医药的防治艾滋病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和H7N9亚型。中医学者认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中医温病学“冬温”“温疫”等病范畴。重视发挥中医药对人感染禽流感的优势作用,使中医药及早介入、早干预、早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根据手足口病的致病性和传染性,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依据病程、皮疹特点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论治,一般初起病邪在肺卫,继而邪及气营而见疹,终则邪减正复而向愈。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现代研究】
1.近年常见疫病的研究
应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研究,分析评价1949-2005年29种中医疫病的文献,结果表明治疗疫病研究的重点为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和麻疹;在11240篇文献中,中医治疗疫病的主要治则是清热解毒,使用较多的方剂为银翘散、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和小柴胡汤,使用较多的药物为大黄、金银花、黄零、连翘、黄连、石膏和板蓝根。
有学者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临床文献研究,共筛选出120篇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文献,统计结果显示,艾滋病的外因为伤气,内因以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精亏虚;病机为毒邪人侵机体,日久则正气虚损,以致气虚血瘀,痰、湿、热阻滞,变证从生。
至于SARS,多数意见强调热、毒、湿、瘀、虚之病机,主张按温病论治,具体又有湿温、春温、风温、伏暑等不同见解;但也有不少意见考虑寒邪致病,主张按伤寒论治。如邓铁涛先生即曾认为:“此次温病属寒邪内侵,应用升阳发散之法。”顾植山也认为:“应以寒邪性质解释较为合理。”这些还应当继续深入研究。
2.病气的实验研究
对病气的实验研究往往需要建立动物模型,有学者利用分离的SARS-CoV(SARS冠状病毒)毒株BJ-01,经滴鼻等途径感染大鼠、豚鼠、黑线仓鼠、白化仓鼠和雏鸡等5个种属的动物,并选择食蟹猴和恒河猴进行SARS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豚鼠、黑线仓鼠、白化仓鼠和维鸡等动物对SARS均不易感,不过从感染2周后的大鼠和豚鼠的肺和咽等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了的特异的核酸,提示SARS-CoV能够在这两种动物的体内复制。从感染猴子的分泌物和脏器中分离出了病毒,证明SARS-CoV也能够在猴子体内复制。
艾滋病的疫毒也十分明确,主要分为HIV-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和HIV-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两种亚型,在病毒分类学上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有高度的宿主专一性。目前已知除人类以外,只有长臂猿和黑猩猩对于HIV敏感,但长臂猿和黑猩猩感染HIV后无法发展为艾滋病。以上实验均说明病气致病具有种属选择性。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