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45论】 七情内伤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3607
|
回复:
0
[第七章 病因]
【45论】 七情内伤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1-5 13: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45论 七情内伤论
【理论内涵】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类对外界事件和机体内环境变化产生的情绪、情感反应。
七情内伤,是指异常的七情刺激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致病因素,亦可因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导致疾病的发生。
【学术源流】
有关七情的描述早在先秦著作中即有,如《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黄帝内经》未见“七情”的名称,但已有对七情致病较为系统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明确指出情志异常会导致人体气机的紊乱。《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亦说明了五脏的功能紊乱也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首次提出“七情”,并将其作为病因进行论述者,为宋代著名医家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明言:“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明确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定名为七情,并认为七情内伤是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对情志病变及其治疗有专门研究。如《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术》:“故悲可以治怒,以枪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情志病变可以根据五行相胜原理,“以情制情”加以心理疏导治疗。该书记载:“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因“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故以怒治疗因思所致之失眠而获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及至明清,关于七情内伤的研究多有发挥。明·张介宾《类经·会通类》首次提出“情志病”病名。明·绮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指出七情内伤为虚劳病因之一:“因境遇者,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唯真正解脱,方能达观无损,外此鲜有不受病者。从来孤臣泣血,孽子坠心,远客有异乡之悲,闺妇有征人之怨,或富贵骄洗滋甚,或贫贱而窘迫难堪。此皆能乱人情志,伤人气血。医者未详五脏,先审七情,未究五,先调五志,大宜罕譬曲喻,解缚开胶。”
【基本原理】
1.七情内伤,失于节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七情的发生根源于五脏生理,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五脏精气充盛,相互协调配恐。合,功能正常,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就适度,七情活动则能维持常度。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的、必然的反应,属正常的精神活动。适度的情绪变化不仅无害,反而有助于宣泄情感、宣畅气血,是心理健全的标志。如清·费伯雄《医醇腾义·劳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情志变化失于节制,超过或不及一定限度,即便是良性情绪也会引发疾病。
情志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七情内伤的条件之一。当单一或复合情志表现过极及持续不止,超越了机体自身可能承受的“生理阙值”,势必造成脏腑气血的紊乱而发病。暴怒、狂喜、骤惊、卒恐等应激状态,往往使自身调节功能难以发挥而致病迅速。如《灵枢·口问》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另一方面,久悲、过忧、思恋等慢性情志虽然刺激量不大,情志变动也不强烈,但其作用时间长期持久,也可导致忧悲焦心、积渐成疾。尤其这些不易显露于外被人察觉的隐曲之情,其致病之深、危害之大,也易被人们忽视。一般而言,恐、惊、怒、喜四种情志以刺激量大为致病条件;而悲、忧两种情志以刺激时间长为致病条件;思则以刺激量和时间并重为条件。
2.七情伤脏,气机紊乱
(1)损伤五脏思维、意识、情志等精神活动为心主宰,故七情内伤皆伤心神,导致心神不宁,甚至精神失常。如《灵枢·本神》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优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五脏藏神,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内伤可损伤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过度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七情内伤五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由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七情内伤未必一定损伤相应之脏。如《灵枢·本神》:“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天,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忧思恐怒,居处饮食不节,伤动肺气者,并成病。”
(2)气机紊乱
怒则气上,气机上逆为怒伤肝的致病特点。暴怒则肝气上逆,或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面红目赤、胸中气满、呼吸急促、头晕头痛,或呕血、甚则卒然昏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亦可因郁怒不解,使肝失条达疏泄,导致肝气郁结,可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善太息;气郁化火,肝火偏旺,出现烦躁口苦,头痛眩晕,小便赤热、大便秘结;气病及血,则血瘀于内,出现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喜则气缓,气机涣散为喜伤心的致病特点。暴喜,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甚则心神散越,出现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举足无措;甚则喜笑不休,失神狂乱等症。如《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确·气》:“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狂。”
思则气结,气机郁结为思伤脾的致病特点。思虑过度,以致脾气郁结,失于健运;苦思凝神,暗耗心血,可见不思饮食,肮腹胀满,便溏泄泻等症。如《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悲则气消,忧则气聚,气机消耗或收敛聚塞为悲忧伤肺的致病特点。悲哀太过,失于节制,则消耗肺气,神气消沉。可见泪涕皆出,气短懒言,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如《医醇腾义·劳伤》:“悲则……臆郁不舒,积久伤肺。”忧愁太过,可使气机收敛,肺气聚塞,宣隆失权。可见呼吸不利,胸闷气室,善太息,咳嗽喘促等症。如《灵枢·本神》:“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忧伤肺,其气聚。”
恐则气下,气机下陷为恐伤肾的致病特点。卒受恐吓而不释,或长期恐惧伤肾,气趋下行,封藏不固,导致精气耗泄的病变,可见二便失禁,面色苍白,遗精,腰酸腿软等症。如《灵枢·本神》:“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素问·举痛论》:“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
惊则气乱,气机逆乱为惊伤心的致病特点。突然受惊,损伤心神,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可见心悸,惊慌失措,甚则语无伦次,卒然昏厥。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3.七情致病,体质相关
七情内伤的发病与体质相关。不同的个体体质存在阴阳偏盛偏衰的差异,可使机体形成某种情感情绪好发的潜在环境,使机体在应对外界事件发生某种情志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人体脏腑功能的偏盛,脏气的偏聚,也可影响七情的发生而形成倾向性。如《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与肺则悲……并与肾则恐。”个体的脏气盛衰会影响七情病变的发生。
不同体质的人对情志刺激的耐受性不尽相同。情志刺激能否引起心理应激并导致疾病,关键在于个体能否恰当地适应、耐受和处理。个体调适耐受能力与身体素质、禀赋勇怯、气质人格、文化修养、性别年龄有关。一般而言,性格开朗、形体壮实的勇者,对外界刺激因素的承受和调节能力较强,不易发生情志病;性格内向,形体瘦弱的怯者,对外界刺激因素的承受和调节能力较差,易发生情志病。个人的文化修养良好,思想境界宽,个人阅历深,通常能正确处理、把握尺度、胸怀豁达,对事物的承受能力大、耐受能力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较低,不易出现异常的情志病变。不同的性别年龄,生理特点不同,也影响情志刺激的易感性。另外,人体在病变状态下,使机体对情志刺激的耐受性下降而敏感性增高,易发生情志异常疾病。如《灵枢·本神篇》:“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七情交织,错综复杂
临床上单一情志致病的情况较少,多数情况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志,同时或间断、交叉反复地作用于人体,如喜怒无常、悲喜交加、又怒又忧、忧思相并、惊中有恐等相兼为病,致使多脏受累。七情乃人之常性,若过分抑制自己的情感,使正常情志变化不得表达,当怒不得怒,当喜不得喜,长期压抑于内,则更容易造成机体心理创伤而致病。
七情内伤,致病复杂。七情具有生理、病理以及致病、治病的双重性,七情变化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机体可以自我调节,以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袭击,促使或保持机体生理平衡;但七情太过或不及对脏腑也有反作用,可导致机体生理平衡失调,引起脏腑气血逆乱,营卫不和而发病。喜、怒、忧、思、悲、恐、惊,依五行而各有归属的脏腑,与五行相匹配,生克环绕,相互制约。因此,可以利用情志间相互克制的特点,“以情制情”加以干预。此外,七情内伤具有相对性。构成相对性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先天禀赋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还取决于后天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教养、家庭传统、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
【临床意义】
七情内伤,多导致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自闭症、恐惧症、老年痴呆、癫狂等。若暴怒太过,大动肝火,可导致晕厥,甚至狂证;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易导致抑郁症、癫证、自闭症等。过度悲忧哀愁能加速人体衰老,易使意志薄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精神障碍而轻生。受到威胁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状态,可发生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心理受到极度创伤而发为精神病、痴呆、癌症等病,甚至因精神失常而死亡。过喜导致心气耗散,伤神耗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不寐、脏躁等症。
七情内伤,还可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如中老年人若暴喜过度,极易诱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卒中等。如过喜可加速血液循环,使脉搏加快,呼吸次数增加,血压增高,心脏耗氧量增加,使冠心病病人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可出现心肌梗死。对某些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可突然发生脑栓塞、脑出血,甚至出现猝死。七情太过或不及,能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亦可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肿瘤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悲观失望。如果这种情绪长期持续,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从而加重病情。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精神刺激及情志因素经常是促进本病发生、发作和恶化的主要因素。
七情内伤可引起多种妇产科疾病。女子为阴柔之体,在性情方面,女性多怯懦好静,不耐情伤,情绪易于波动。女性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影响,再加上家务烦劳、生活琐事、婚姻情感及经产生育等,使生理心理失调,易造成情志改变。如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大怒小产、气逆难产、产后郁结乳汁不通等。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因此,对于妇人情志病的治疗重在调肝,常选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白芍、郁金、佛手、香附等,代表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此外,情志可以致病,亦可治病,针对七情而起病者,可运用情绪疏导法,如引导患者通过诉说、宣泄,调畅情志,解除胸中郁结,达到“木郁达之”的目的;或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运用情志相胜法,如“恐胜喜”等达到治病目的。
【现代研究】
1.七情内伤致病的动物模型研究
目前,研究较多的七情内伤致病动物模型研究有“怒伤肝”“恐伤肾”动物模型。有学者运用激怒法复现“怒伤肝,久则郁”的临床表现来制造肝郁证动物模型;运用猫吓鼠、人吓猫、爆竹吓狗等方法复现“恐伤肾”的临床表现来制造肾虚证动物模型。还有学者运用药物加情志刺激方法来复制七情内伤动物模型,如用贴有胶布的夹子夹动物的尾巴,使之保持激怒争斗状态,同时每天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逐渐出现肝郁证的行为学特征:容易激怒、咬人、喜欢扎堆、贴边,遂复制肝郁证动物模型。亦有学者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学来复制七情内伤动物模型,如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和破坏大鼠双侧隔区的方法复制中医“怒伤肝”模型。此外,还有根据中医情志病的特点,复制中医情志病动物模型,如抑郁症模型、睡眠障碍模型等。有研究通过腹腔注射D-半乳糖以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夹尾刺激法致肝郁,最后放入自制睡眠剥夺箱中进行快速眼动睡眠剥夺,从而复制复合型老年肝郁失眠证候模型等。
2.七情内伤致病的机理研究
为了进一步探索七情内伤的致病机理,很多学者运用现代研究方法,结合七情内伤理论,建立了七情内伤动物模型,并选择与其相关的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从细胞甚至分子水平来探讨七情内伤的致病机制。有研究发现激怒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都有显著升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性升高。还有学者认为“怒伤肝”的机制有5条途径:1怒-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2怒-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兴奋;3怒一应激反应-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兴奋;4怒一垂体-甲状腺兴奋;5怒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高,而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减少胰高血糖激素和胰岛素的刺激肝细胞再生及护肝的作用。有关“恐伤肾”的机理研究,有研究表明恐伤肾的病理形态上的改变主要在垂体一性腺轴。还有研究发现恐伤母鼠可使其仔鼠海马神经突触结构异常及海马CA3区p-CREB、SYN-1表达减少。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