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966|回复: 0

    [第九章 疾病防治原则] 【58 论 】 协调阴阳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6 15: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8 论 协调阴阳论
          【理论内涵】
           协调阴阳,是指根据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的治则。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机体阴阳相对协调平衡的状态被破坏,故有“一阴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的说法。因此,采用一定的治法或者方药使机体的阴阳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则之一。
          【学术源流】
          《黄帝内经》没有明确使用“协调阴阳”术语,但“协调阴阳”之义却已经确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调之,以平为期。”指出协调阴阳是重要治则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灵枢·终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以上论述体现出《黄帝内经》协调阴阳的治疗原则。

          后世医家始终秉承这一思想并发挥之,如唐·王冰对《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注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提出阴阳偏衰而导致的虚热、虚寒证的治疗原则,堪称千古绝句。

          金元·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脾胃的功能在于阳气的升发,阳气升发,脾胃才能健运,治疗上尤重升发阳气。元·朱丹溪(震亨)则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秉持“相火论”,确立“滋阴降火”之治则。

          明·张介宾则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明·李中梓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治疗时可通过补气、养阳为主来调阴阳,并且重在调气和养阳,正如《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所言:“故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基本原理】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阴阳之间的关系出现失常。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均可以用阴阳的变化来说明,病机上的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气血、津液失常等等,均属于阴阳失调的表现。因此,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温热清、补虚泻实和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诸治法。皆属协调阴阳的范畴。

          依据阴阳之间的各种关系,阴阳失调可分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和阴阳偏盛偏衰同时存在,故而针对这些类型治疗原则无外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具体到阴阳失调可有损其偏盛、补其偏衰和攻补兼施等,但是在实际运用时还需顾及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等复杂关系导致的各种差异。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是指针对阴阳偏盛的病机变化,而祛除偏盛有余之邪气。临床运用时常要注意阴阳偏盛、阴盛伤阳或阳盛伤阴和阴阳格拒三种情况。

          阴阳偏盛要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阴偏盛或者阳偏盛,而没出现相对一方的不足,或者阳盛伤阴或阴盛伤阳但是受损不甚严重之状态。“邪气盛则实”“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故阳邪偏盛形成的实热证,宜用“热者寒之”方法,治热以寒,清泻其阳热;阴邪偏盛形成的实寒证,宜用“寒者热之”的方法,治寒以热,温散其阴寒。

          阴盛伤阳或阳盛伤阴要兼顾其不足。适用于阴偏盛或者阳偏盛,已出现对应阳或阴受损且偏虚较明显时。详见损益兼施。

         阴阳格拒要分清寒热证候的真假。阴阳偏盛的病机变化发展到极期,可能导致“阴阳格拒”,即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和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治疗时必须抓住阴寒内盛或阳热内盛的病变本质,采用“热因热用”或“寒因寒用”之法,以祛除偏盛已极的阴邪或阳邪。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补其不足”,是指针对阴阳偏衰的病机变化,而补其相应偏衰的正气。临床运用包括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双补、回阳救阴等。

          阴阳偏衰要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阴或阳偏衰导致对方相对亢盛的病变。“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由于“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疗当“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对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盛而出现的虚寒证,宜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称为“阴病治阳”,王冰谓之“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亢而出现的虚热证,宜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称为“阳病治阴”,王冰谓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偏衰亦可采用阴阳互济治法。多用于阴或阳偏衰而对方偏盛不显著或可能损及对方的病变。阴阳互根,互生互济,一方能促进另一方的化生与壮大。因此,在治疗阴虚或阳虚时,常酌情使用补益偏衰之对方的药物,借其阴阳互生之机,促进偏衰一方的恢复。如阴偏衰时,可在滋阴剂中适当佐入少量温阳或益气药,以“阳中求阴”,使“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在治疗阳偏衰时,常在大队温热药中加入少量滋阴药,以“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滋阴方剂佐以温阳之品、温阳方剂佐以滋阴之品,并不是因为同时有阴虚或阳虚存在,加入温阳药是鼓舞阳气以生阴液,加入滋阴之品是为巩固阳气赖以产生的根基。

          阴阳两虚则须阴阳双补。人体内阴阳相互依存,故阴虚可累及阳,阳虚可累及阴,最终出现阴阳两虚的病证,当阴阳双补。但要分清主次,以阴虚为主者,阴阳兼补,当以滋阴为先,在滋阴的基础上,酌配温润助阳之品,以求其阴阳并补;以阳虚为主为重,阴阳兼补,当以温阳为先,在温助阳气的基础上,配合滋阴。阴阳互损的补益法,主要见于肾中阴阳互损的证候病机。肾主藏精,为“水火之宅”,肾虚精必亏。因此,肾阴虚或肾阳虚所致的阴阳互损,在治疗时总以滋肾填精为基础。以阴虚为主者,应补阴为主兼以补阳;以阳虚为主者,当补阳为主辅以补阴。

          阴阳亡失要回阳救阴。对于阴阳亡失的病理变化,虽然属阴阳偏衰的病机变化,但发病较急,病情较重,如不及时抢救,最终易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因此,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

          3.损益兼施 损益兼施,是指同时兼顾损其偏盛和补其不足,适用于阴阳偏盛、偏衰并存的情况。阴阳偏盛的病证,日久必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故在“损其有余”的同时,应当兼顾补其不足。

          对于阴盛阳虚或阳盛阴虚的实中夹虚证,应采取损其有余为主,兼以补其不足之法。如实热证日久伤阴者,当清泻阳热兼滋阴;实寒证日久伤阳者,当温散阴寒兼扶阳。

          对于阳虚阴盛或阴虚阳盛的虚中夹实证,应采取补其不足为主,兼以损其有余之法。阴阳偏衰发展到“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即相对阳亢、阴盛形成邪实者,又当在滋阴或补阳的同时,配以泻火、潜阳或利水化饮之品,以消除、平抑亢盛之阳热或阴寒。

          【临床意义】
          协调阴阳作为最基本的治则之一,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使中医学的治则理论充满辩证思维。调理阴阳治则具体运用时,应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通过扶正以补充人体阴阳之偏衰,通过祛邪以祛除阴阳之偏盛,借药性之偏来协调阴阳之偏,从而达到恢复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目的。

          临床上治疗疾病时,要时刻注意阴阳之间的互相斗争、互为消长,又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关系。如果在治疗中这种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关系遭到破坏,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机变化及其相关的病证表现,甚则出现“孤阳不长,独阴不生”之恶果。明·张介宾深谙此道,不但以此理论为依据,直接用于阴阳失调病证的调治,还推而广之,广泛应用于阴阳、精气、气血同虚等证的治疗及其组方,所创制的右归丸(饮)、左归丸(饮)等著名方剂皆宗此理。

          协调阴阳的治则在临床广泛应用到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哮喘、肿瘤、妇科病等疾病的治疗之中。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即“阴阳失调”,也就是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状态的破坏。基于调控内因与排除外因的思路,治疗的指导思想若能建立在协调阴阳平衡,调动体内抗病能力为主的“内因治疗”基础上,但不是唯内因治疗论者,内因的调控必须兼顾并与外因的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医生们就可能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临床疗效将会大大提高。

         【现代研究】
          有学者认为,免疫学的稳定平衡观念与中医学阴阳的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理论很相似,既要发挥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以维持机体的平衡和健康,同时这些功能还要保持一个适度的状态,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就要发生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疾病。采用免疫学方法防治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医学协调阴阳的治则相似,就是用药物或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调节。免疫抑制疗法与协调阴阳治则中的“损其偏盛”类似,免疫增强疗法与协调阴阳治则中的“补其偏衰”类似。

          有学者将协调阴阳灵活地运用到妇科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行经期是从重阴必阳、排卵期则为重阳必阴,整个月经周期就是一个阴阳转化的过程,进而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方药治疗妇科病。

          有研究运用数学方法求解了以慢性再生障碍贫血为例的阴阳虚实的治则治法,认为将用数学模型算出的数值,应运用到临床实际中,用实际疗效再来校正理论值,算出误差,加以修正,使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再去指导以后的实践,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思路。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