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238|回复: 0

    [第3章 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五节 其他理论观点】 三、中医心理学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 10: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节 其他理论观点



          三、中医心理学观点
          中医心理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以东方哲学认识世界的独特方法为核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熠熠生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中医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形神合一、心主神明、五脏情志论、人格体质论和阴阳睡梦论。

          (一)形神合一论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形,指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形神合一论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结合统一的有机整体,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形神不可分离。形神合一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为神之体 中医心理学理论认为,神本于形而生,而且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神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故在生理上,形健则神旺,形体充盛则精神振奋,神智清楚,思维敏捷;在病理上,形衰则神疲,脏腑精气空虚,就会出现易怒、健忘、悲伤、恐惧等一系列形病伤神的症候。

          2.神为形之主 神在形的基础上产生,但对形有主宰作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说明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由神来支配和调节的,神一旦失去了这一主宰及调节作用,就有可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3.形神不可分离《内经》认为形神和谐是健康的保证,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灵枢·天年》曰:“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说明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神合一则机体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二)心主神明论
         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狭义的“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狭义之神。

         中医心理学认为,心主神明论以中医学“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强调心在五脏中的核心地位。“心主神明”的理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贯彻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三)五脏情志论
          情志,在中医学中是七情五志的统称。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意志及情绪活动。五志,是指由五脏精气所生成的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变化。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的产生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以五脏所藏的精微物质为生理基础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对情志活动进行归纳表述,并与内脏生理联系起来,深刻地阐释了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亦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病理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的变化时,往往对外界的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产生相应的变化,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灵枢·本神》)。中医亦重视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反作用,情志变动过于强烈和虽不强烈但过于持久,即“情志过度”或“七情太过”,则可伤及脏腑气血而成为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总之,五脏情志论不仅指出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生理病理基础,更强调了情志对脏腑的反作用。由于人的情志变化极为复杂,因此,临证之时,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因素、脏腑功能状态及具体脉证等,灵活运用七情内伤五脏的致病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防治工作。

         (四)人格体质论
          人格体质论是在“形神合一论”的基础上,将人格与体质结合起来,阐述个性的理论。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与生理活动互相联系的,一定的人格与一定的体质也有某种关联,应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依照五行属性的特点和阴阳之气的多少,将人格体质分类为“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五态之人”等,从而使人格体质统一于阴阳五行之中。《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了人格问题,在讨论不同人格时,多结合不同的体态、体质、行为和生理病理因素一起讨论。如《灵枢·通天》根据人体阴阳的多少、盛衰分为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等“五态人”,“五态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阴阳气的表现和五行属性的特点,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形人”,再根据五行各属之五音的多少、偏正进一步将各形人分为五个亚形。

         《素问·经脉别论》中的“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指出了人格体质特征与生理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在治疗疾病时,应全面收集病史资料,详细了解先天禀赋、后天环境之影响,分析个性特点而确定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内经》中的人格体质学说对人的分析、分类和个体差异的精细描述,为中医心理学的人格体质论奠定了基础。不同的人格体质具有不同的疾病倾向,这一理论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因人制宜”的根据,也指导了临床“治未病”心理养生方案的制定。

          (五)阴阳睡梦论
          中医学对睡眠与梦这一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本于阴阳学说,延伸到营卫、经络、气血、五行、水火等理论,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睡梦理论。

          1.阴阳与睡眠 人体睡眠与觉醒出入交替的规律,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天地自然、阴阳消长规律而产生的结果。中医学强调,天地自然界白天阳长阴消,晚上阴长阳消,因此人体睡眠觉醒的阴阳出入交替规律与之同步,白天觉醒而兴作,夜晚睡眠而休息。

          2.营卫循行与昼夜寤寐 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是昼夜寤寐交替的物质基础,卫气属阳,营为阴血,即是卫气率营血而行。卫气随着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而潜藏出入,形成寐寤交替的过程。如《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当黄昏阳气渐尽,而阴气渐盛,卫气入里则合目而瞑;相反,当清晨阴气渐衰,而阳气渐盛,卫气由里出表,则开目为醒寤。

          3.阴阳消长与梦幻 在我国古代,人们已认识到梦是发生在睡眠之中的特殊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医学认为,梦是特殊的神志活动,与人体自身的阴阳消长变化及脏腑气血、营卫运行密切相关,梦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反映。人体的生理要求、本能欲望,可以表现在梦中,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说“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就属于此类的梦。凡人体阴阳不和、脏腑组织的病变均可产生睡眠障碍,也可以表现在梦境之中,这就是《内经》中所论及的“淫邪发梦”理论。如《灵枢·淫邪发梦》说:“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潘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因此,中医对失眠、多梦甚或恶梦病证多从调理阴阳论治。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交泰丸、定心汤、定志丸等治疗梦寐疾病的方剂,均蕴含调和阴阳之理。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人格结构理论的分类及功能。
    2.简述人本主义理论。
    3.认知和情绪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4.简述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5. 简述森田理论。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