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377|回复: 0

    [第4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概述】 二、心理健康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 1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概述



          二、心理健康概述
          (一) 什么是健康
          传统上,人们会认为身体没有按狂成作的如文明的不断发展,许多身心族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成行为、社会和环境因素逐步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仅仅只局限在生理学范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据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应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含义。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驱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进一步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即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个性品格良好、处世能力良好、人际关系良好。“食得快”,说明胃口很好,对食物不挑别,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说明排泄轻松自如,胃肠功能好;“睡得快”,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说得快”。表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证明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之症;“个性品格良好”就是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处世能力良好”就是有自我控制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人际关系良好”就是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对于人类的健康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身体健康有益于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身体健康。反之亦然,不健康的身体会难以维持心理的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也会诱发身体疾病。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是一个适应与发展良好的人,是一个心理功能健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过程能够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虽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全面而确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但可确定的是这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看法都认识到并强调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都把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种内外调适的良好状态。换言之,心理健康就是在身心和谐的作用下,给个体带来的一种主观幸福的体验。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实际上就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由于不同理论学派、不同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同,因此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各不相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的人。所谓自我实现的人,就是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质的人。他认为,应从15个方面去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1洞察现实生活的能力强;2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自然;3个体行为是自发的和自然的,很少做作;4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身以外的问题上,而不太关心自身;5在社会中是超然独处、最有个性的人,同时也是最合群、最友好的人;⑥通过激发个体的潜力及潜在的资源来达成自我满足,而非依赖于外界条件;⑦善于欣赏生活,常保持新鲜感;8常有高峰体验;9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情感,具有帮助他人的真诚愿望;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1不注重阶层、种族和教育程度等的差别,乐于虚心拜能者为师;12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非分明,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文饰错误;13有幽默感;4有创造性;15能抵制社会文化的诱惑和限制。

          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①了解自我,容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④热爱生活,乐于工作;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人格完整和谐;⑦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心理健康的人,在特别恶劣的情境下,也会出现某些失常行为。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从整体上去综合评估其经常性的行为方式。

          (四)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一致认为,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学者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研究发现,超过75%的疾病由心理因素引发,所谓“病由心生”。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心理情绪可直接影响人的不同脏器,从而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心理与健康的关系表现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方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积极情绪如幸福、爱慕、愉悦、希望等,能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充实富有意义;消极情绪如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能让人们失去生活的存在感,变得无助失落。同样,机体疾病又会反过来对个体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病程中都会伴随消极情绪的出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