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61|回复: 0

    [第8章 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第二节 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7 10: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医患关系
        【案例】
         2014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患者家属冲击医院的事件,起因如下:一名中年男子被捅伤后送医院救治,但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听到消息后,现场几十名家属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地将主治医生打伤,并打砸急症科办公室。
    问题:如何认识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然而当今社会,因为多种原因,医患纠纷不断发生,从口角之争到暴力伤医,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群体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心理及医方和患方等多方面思考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共同努力。

           一、医患关系概述
         医患关系是指医方和患方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基于患者健康利益所形成的一种医学人际关系,是医学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因健康利益而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医患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随着医学的发展,医患关系也由单纯的诊疗关系转变为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内容和本质,赢得患者的信任,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家庭等多方面,人人都身处其中。因此,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2.人际关系的功能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沟通信息 人在社会中生存离不开信息,尤其是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信息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虽然目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通过人际交往得到信息,依然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与我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常常更多地是通过和周围人的交往得到。人际关系良好,得到信息的渠道就多,反之亦然。

        (2)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途径有三条,即人际交往、自我观察和行为评价。其中,人际关系是认识自我最为客观、最为有效的途径。人可以从与他人的交往、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调整和改进自我。

          (3)协同合作 交往在人与人的关系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际关系好则乐于互相帮助、协调合作,反之则容易出现矛盾和纠纷。

        (4)保证健康 人作为社会的人,有强烈的合群需要,人际交往能使人在心理上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境,保持心身健康。生活中可以看到,交往面广的人,往往精神生活丰富,身心更为健康;而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愁眉不展,容易出现心身健康问题。

         3.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人格魅力 人格特质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通常对人际交往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个人的知识、才华、道德修养、工作作风等。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

         (2)外在形象 人的服装打扮、风度气质等外在形象对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会产生影响。作为医务工作者,应传递给患者安全、信任、责任和智慧的医生形象。

          (3)能力 敬佩能力强的人,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倾向。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用自己的实力得到患者的信赖和尊重。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上述影响一般人际关系的因素,对医患关系也同样会有影响。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了解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二)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定义 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是指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患者建立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主要指医生个体与患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群体与接受医疗服务的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提供医疗服务的群体包括医生、护士、医技科室人员及医院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接受医疗服务的群体包括患者、患者家属及监护人、患者工作单位有关人员。本节主要讨论狭义的医患关系相关内容。

          2.医患关系的特点 医患关系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关系。因此,它符合一般性人际关系的特点;同时,因为它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所以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1)医患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医生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报酬、满足生存需要,又可以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满足了被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患者作为医生职业活动的主要对象,也是一个有人权、有价值感、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尊重、理解和接纳。另外,在我国当前现有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下,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相应的医疗成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医生应满足患者相应的医疗需要,给予患者与其承担医疗成本相应的医疗服务。因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建立的医患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2)医生是医患关系的主要影响者 医患关系的融洽程度取决于医患双方需要的满足情况。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虽然医患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医生相对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医患关系的密切融洽与否主要取决于医生一方。如果双方在交往中需要得到了满足,则相互间产生并保持亲近的心理关系。例如,医务工作者在与患者接触中,能够理解患者的感受,并尊重关心其体验和需求,在交往中就会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双方就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医生在与患者的交往沟通中,对患者态度不友好、不真诚、不尊重患者,不考虑患者的心理需求,就会引起患者的不安或反感,患者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双方就会产生疏远甚至敌对的关系。

       (3)医患关系具有时限性 从患者的求医行为到疾病治疗结束,医患关系也经历了建立、发展、工作及结束四个不同的时期。与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比较起来,医患关系有一个明确的特点就是具有时限性,也就是患者的疾病治疗结束后,医患关系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医生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不要为了个人私利与患者建立超出医患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

        (4)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患者到医院就是为了检查和治疗疾病,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有了这种求医的需求和行为,才可能与医生建立相应的人际关系。而医生在医患交往中,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生和患者的所有交往活动都以患者疾病的治疗、康复及健康的维护为目的,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为中心。因此,医患关系有明确的目的性。

         3.医患关系的类型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双方在医患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及在双方的交往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美国学者Szasyt和Hollander提出了医患关系的以下三种模式:

         (1)主动-被动型(active-passive mode) 这是一种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这种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生为患者做什么”,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婴儿”。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处于主动的、主导地位,而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医疗的从属地位。
    这种模式过分强调了医生的权威性,忽视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医患关系的模式仍然适用于某些特殊患者,如意识严重障碍、婴幼儿、危重或休克、智力严重低下及某些精神疾病患者。

        (2)指导-合作型(guidance -cooperation mode) 这是一种以疾病治疗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这种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生告诉患者做什么和怎么做”,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儿童”。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的权威性在医患关系中仍然起主要作用,但患者可以向医生提供有关自己疾病的信息,也可以向医生提出自己对疾病治疗的意见和观点。

           这种模式较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前进了一步,允许患者参与到自己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这种模式适用于急性患者的医疗过程。

         (3)共同参与型(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 这是一种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这种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生帮助患者自我恢复”,模式的原型是“成人-成人”。在医疗活动中,患者不仅是积极的合作者,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疾病的治疗过程之中。这种模式适用于慢性疾病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患者。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