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548|回复: 0

    [第9章 近代针灸医家] 第一节 承淡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31 15: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4:26 编辑

    第九章  近代针灸医家

      19世纪初,清王朝更加腐朽没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陷人深重灾难之中,针灸学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西方医学传入我国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殖民主义者却把它当作侵略手段,他们竭力排斥贬低中国医药学,当时腐败无能的政府,从1914年开始,多次提出要废止中医,限制中医发展,造成中医事业包括针灸学停滞不前。

      由于广大群众需要针灸治病,针灸在民间继续流传。许多针灸医生为了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成立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丽授教育,并且力图用近代科学知识解释针灸原理。1899年刘钟衡编写《中西医汇参铜人图说》,在针灸史上开创了中西参照的先例 1934 年唐世丞等发表《电针手术及学理》《电针学之研究》,是我国应用电针的开始。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为振兴针灸学术做出了贡献。这个时期,除了继承古代针灸学术以外,人们还开始了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针灸的尝试。

      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大力开展针灸工作。1944年 10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发表了《文化工作的统战线》 的讲话以后,许多西医工作者开始学习和研究针灸,并且在根据地和军队中推广应用。1945年4月,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是我国针灸第一次进人综合医院。1947 年,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所属卫生学校开设针灸班,济南军区卫生部编印《实用针灸学》。这些工作促进了西医对针灸学术的了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1951 年,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成立,该所到1955年成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以后些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中医药研究机构,设置针灸研究室,少数省、市还建立了针灸研究所。各地中医院校设有针灸教学研究室,一部分中医院校还开了针灸系。许多城市医院设立了针灸科,农村公社医院也都开展起针灸医疗工作,不少西医院校和研究机构也把针灸列入教学课程和科研项目。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是整理针灸学基础知识,观察针灸适应证,用现代论著方法阐述针灸学术体系。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专题深入地总结古代针灸文献,比较广泛地、一种病一种病地进行针灸临床总结,推广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并且开展实验研究,观察针灸对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针灸的基本作用。70 年代之后,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和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并且以研究循经感传为契机,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此外还对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人的研究。
    第一节  承淡安

    一、生平与著作

      承淡安1899—197年 江苏江阴人,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幼承庭训,精通中医,尤以针灸见长。其创立的针灸学派,被称为中国澄江针灸学派。承淡安先生不仅医术精酒,而且重视针灸教育,首创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针灸函授机构一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第一所针灸专业学校一中国针灸学讲习所, 创办我国最早的针灸学术期刊《针灸杂志》经数十年传道授业解惑,包括邱茂良、杨甲三、赵尔康、程莘农、陈应龙、留章杰、邵经明、高镇武、谢锡亮、郑卓人、曾天治、卢觉愚、谢永光等在内的逾万名承门弟子遍布大江南北,洋溢海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淡安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并于1954年出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校长。

      承淡安先生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承门世医家庭,祖父凤岗公精于儿科,父乃盈公尤擅针灸。承淡安少从父学,尽得其传,当他目睹父亲针到病除、灸至病消,深感针灸治病简、便、验、廉,遂专心研究针灸医术。1925年独立挂牌行医后,先后在江阴、苏州等地行医,以针灸为主诊疗疾病,活人无数,享有盛名。

      承淡安著述颇丰,1931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是其早年的学术代表著作。1946 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是承淡安抗战前创办中国针灸学讲习所时作为学员课本使用。1955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则是一部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针灸学专著。承淡安开创了针灸函授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大力提倡形象化教学法,为此编写了《针灸歌括汇编》《经穴摘要歌诀、百症赋笺注合编》《经穴图解》《重绘人体经穴图》《针灸薪传集》和《针灸精华》等书。承淡安在临床实践中还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并编写了《针灸治疗实验集》《针灸医学》《经穴学》《经穴治疗学》和《现代针灸资料选集》等同时对古代医学文献进行了深人研究,撰写了《新内经》《新刊校注十四经发挥》《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子午流注针法》诸书。承淡安先生还东渡日本,发现并带回了在国内散佚的《十四经发挥》,翻译了《针灸真髓》《经络治疗讲话》《运气论奥谚解》《针灸则》《针灸译丛》 《经络之研究》 等著作,为增进中日两国针灸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承淡安逝世后,其女承为奋出版了其遗著《针灸学术讲稿》,保存了承淡安先生许多极其珍贵的学术思想和文献资料。

    二、学说与贡献

      中西医学汇通观

      承淡安先生积极倡导中西医汇通,他师古而创新,承前而启后,认为“针灸为我国最久之医术,举凡后世十三科所治诸病,针灸无不能治”《针灸治疗实验集》,而且“不论急性慢性病证,都可以采用,或作辅助,或作主治皆可”,“针灸之功效,既广既捷,针灸之施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行之必要”《中国针灸学》 但由于“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诠释明白,必也理论与事实相响应”。为此,承氏汲取新知,将西医知识引人到针灸理论中,将新旧学说融会贯通,使晦涩难懂的古代理论易于理解及掌握。如从他早年编撰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可以看到,书中大量引用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理论,特别是腧穴定位,既参照现代解剖部位,又附有人体照片实录,便于学习。

      为了便于针灸学与西医学的沟通,他一改过去针灸医籍中以中医证名为主的做法,将西医的病名作为主线,分述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在其主编的《中国针灸学》中,详细介绍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这种以西医学病名论治的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承针灸传统理论,借助西医学知识对针灸学进行研究,提倡中西医汇通,但反对“生硬结合,随意乱套”,比如对于当时盛行的巴甫洛夫神经学说,他认为“ 我们要认识到巴氏学说是新兴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而不是专门为结合中医或针灸而设,我们要学习它来改进我们的祖国医学,就应该首先把祖国医学理论和巴氏理论均搞透彻,然后在应该接合之处接合,可能汇通之处汇通,这样才能完善无缺”。总之,承淡安先生的中西医汇通科学观为现代针灸研究指明了方向,把我国针灸医学引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针术兴奋抑制观

      承淡安先生认为“针术为一种器械刺激, 由一定之 刺激手术,使神经机能发生兴奋作用或抑制作用。针灸疗法是一种刺激疗法, 以经络为对象,以调整经络之失调为目的。一切疾病的发生,由于机体受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的刺激而引起了有关经络失去其平衡。此时予以适量的针灸刺激,即可使其发生调整作用而复归于平衡,病候亦随之消失,针灸疗法的优越性即在于此。”他在《中国针灸学》一书中提出“《内经》有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又日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此为古人用针之目的。从今日科学观点言,通经脉、调气血即为刺激其神经,使机能复常。虚则实之,乃指某组织之生理机能减退予以兴奋满则泄之,乃指某组织之生理机能亢进予以抑制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乃指充血瘀血之病候,予以放血或诱导缓解。综合言之,刺针目的,视证候之如何,在身体之肌肉上予以刺激,或为兴奋,或为抑制,或用反射,或用诱导,发生调整生理机转之作用。

      根据这种刺激说,承淡安先生在论述刺法时删繁就简,他把进针后手法总结为兴奋作用之针法、抑制作用之针法、反射作用之针法、诱导作用之针法,并将古代传统针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单刺术、旋捻术、雀啄术、屋漏术、置针术、间歇术、震颤术、乱针术8种新针法。具体的操作是

      1. 单刺术  即刺达肌层间,立即将针拔出,是属于极轻微之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身体极度衰弱者。

      2. 旋捻术  在针刺人中,或刺人后,或拔出之际,右手之拇指、食指,将针左右捻旋的-种稍强刺激之手法。这是以抑制强力捻或兴奋轻缓捻为目的一种针法。

      3. 雀啄术  在针尖到达其一定深度后,将针体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此是专用于以刺激为目的的一种手法。 在提插之缓急强弱之中,不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起兴奋作用。

      4. 屋漏术  屋漏术与雀啄术之运用稍有不同。 即针体之1/3剩人,微行雀啄术再进1/3,仍行雀啄术更以所剩之1/3进之,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人时,每退1/3.行雀啄术出针。此为一种以强刺激为目的的手法, 适用于抑制、诱导法。

      5. 置针术即留针术  所针刺人腧穴,静留不动,放置5-10分钟, 然后拔针的一 种手技,是以抑制、镇静为目的的针法。对身体衰弱或提针者,须用强刺激做抑制及镇静之手法,此法最好。留针时间由5分钟至1~2小时皆可,视其症状缓解之情况而出针。

      6. 间歇术  为针刺入一 定深度之后,时而捻动提插数次,复留置片刻,再提插捻动数次,再留置之,往复数次。此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肌肉弛缓时,为兴奋目的之针法。如用强刺激,亦可作为抑制法。

      7. 震颤术  在针刺后,行一种轻微上下震颤手技,或于针柄上以爪搔数回,或以食指频频轻叩,摇动针柄之上端。此术专用于血管肌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兴奋法。

      8. 乱针术  在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立即拔至皮下,再行刺人,或快或迟,或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随意深进,此为强刺激。此术为专应用于诱导及解散充血瘀血之针法。

      承氏研究了不同医家对针刺补泻的理解后,提出针刺只有刺激强弱不同的观点。他在《中国针灸学.刺针之目的》中说,“针刺....或为兴奋,或为抑制”,“ 兴奋者.....予以轻微之刺激”或“中等度之刺激”,“抑制者......予以较长的强刺激”,含轻中刺激为补、重强刺激为泻之意。另外,在《中国针灸学》治疗篇中专列“刺激点与疾病”一节,主要分为强壮作用之刺激点、镇静作用之刺激点、调整作用之刺激点,这是他概括针灸作用规律的一种尝试。

      针灸效应三要观

      承氏十分重视针刺治疗中要注意治神,他在一则医话中提出 “针之所以有伟效,乃包含物理、心理、哲理三者而成。物理疗法非有心理, 哲理之运用不易彰。心理、哲理之运施,非助以物理之感应不易显。轻重强弱之刺激,乃属物理疗法,仅占三分之一耳。凭此三分之 ,决不能收惊人之伟效。必借暗示法心理 得当,与双方精诚哲理之联系,于是相得而益彰矣。《承淡安针灸医话》这是承氏的临床体验,他认为针效的主题有三大要点,第一是精神的贯注,第二是心理的移注,第三是物理的刺激,三者配合,奇功立显。这实际上是《内经》治神理论的种现代解释。

      1. 精神的贯注  前贤针法中,不仅要求“手如握虎,势若擒龙”,而且对病人要“心无外慕,如待贵人,不知日暮”。这就是说医生的精神应全部贯注在病人身上,以体察病人的气机,调整其机能。当进针时,全神贯注于针尖上,一刺而人。针随意转,意随针行。平时修养练气所汇集的人体生物电,即能随心意之所注,随针的摩擦感传,而发生感应和传达作用。

      2. 心理的移注  承氏指出治病应 “使病者的精神从疾病的魔掌中解放出来,不使病人的思想,终日沉浸在疾病的烦恼忧闷中,务必给予一些希望,来振奋他的精神。再配合恰当的治疗,效果必能超出寻常治疗之上”。以针治病,有物凭借,除用言语鼓励之外,又能用针的刺激来坚强病人的意志,效果当可增加。所以在进针时,一方面要求医者手法敏捷,尽量减轻进针时的痛感,另一方面要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进针后,又必须回转病人的注意力于所针部位,以促进疗效。至于如何移转病人的注意力,承氏提出可用灵活的暗示法。行针之时注意医患双方的精神交流,引导和强化患者的针感传导意识,以加强疗效。

      3. 物理的刺激  针家凭一针之微,做种种捻动提插,即为物理的刺激疗法。配合上述两项,便可增进疗效。

      针灸方药一理观

      承氏认为针药一理,针灸之法,能通经脉、调气血,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伤寒各证,用针或灸代替药剂治疗,往往能随手见功,较药剂更为迅速而无偏弊但亦有不及药剂之处如滋补剂、泻下剂等,则略逊一筹。所以承淡安不仅擅长针灸,而且对中医方药也很重视,他不仅对《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处方用药研究颇深,见解独到,而且对时方、单方、验方等也注意收集和研究。他在《伤寒论新注》一书对伤寒病证方药详加阐释,认为“针灸与汤药,法虽不同,而理实一贯”,并将仲景伤寒条文有汤剂治疗者,补人针灸治疗,随学者之采用,以助药剂之不及,充实和丰富了《伤寒论》的治疗内容。

      承氏的针灸处方立法严谨,谨守病机,取穴少而精,一般在4~8穴之间,常用穴位有足三里、曲池、合谷、外关、承山、中脘、神阙、足临泣、阳陵泉、天枢、内关、三阴交、阴陵泉、内庭等穴。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风府、风池、头维、外关、合谷”。“取风府治项强、恶风。风池治头痛、恶心。头维治头痛。外关治鼻鸣、干呕、发热、恶风。合谷治鼻鸣、发热、头痛。诸穴同用,汗出热解”。以上治法补仲景之未备,阐前人之未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广的途径。

      灸法效强针刺观

      承氏认为“灸法的效力比针强”①艾灸刺激的感受器范围大,所以感传范围广②破坏力强,起泡的变性蛋白与血清,必含有相当大量的补体与抗体的作用,还认为古语“ 不起泡不治”为至理③火伤毒素有强心及兴奋作用,或另有某种刺激作用。

      承淡安根据《内经》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之说,提出选择施灸的部位有三种①患部灸即直接在病苦疼痛部位施灸,促进局部血管扩张,血流畅行,加速机体对渗出物的吸收,从而治愈浮肿、痉挛、疼痛等病症②诱导灸对于患部充血或瘀血引起的炎症、疼痛等,从与患部相关的远隔部位施灸,疏通经脉,调节血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③反射灸当病在内脏诸器官时,可通过循经取穴间接施灸,利用人体的生理反射功能,收到治疗之功效。

      灸治刺激的强弱,是通过艾炷大小和艾壮多少来体现的。为此,承淡安制定了一个 初步的临床运用标准,将灸治刺激按量分强、中、弱三种①强刺激标准艾炷如绿豆大,捻为硬丸,灸数12~15壮②中刺激标准艾炷如鼠粪大,捻成中等硬丸,灸数7~ 10壮③弱刺激标准艾炷如麦粒大,宜松软而不宜紧结。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者承淡 安临床用药讲究寒热配伍,遣方用药须遵循一定的法度,绝非药物的简单堆砌与拼凑,而是集药物“个性之特长”达“合群之妙用”,通过配伍“ 能使药各全其性,又能使药各失其性”。寒热药物合用就最能体现方剂配伍之精妙。承淡安认为寒热药配伍,不是简单地将寒热药相互结合,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的病证,需要不同的配伍。有的配伍寒热药大致相当,有的或寒药多或热药多,有的仅在寒药中少佐热药,或在热药中少佐寒药,方能各收其功。

      承淡安对张仲景学说推崇备至,喜用虫类药物。他认为虫类药善于搜剔,有活血化瘀、攻毒散结、搜风通络、利水消肿等作用,临床常用水蛭、蜈蚣、全蝎、地龙、僵蚕等,对一些顽痰久瘀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承淡安精通经典,对外治法颇为重视,也颇有心得,认为外治法不仅适用于外科类疾病,内伤杂病也可运用。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收集了许多外用方法,除常用的膏、散、洗剂类治疗疮疡、肿毒、疥癣、口喝、眼疾、痔疮外,还可治疗哮喘、痹证、阴挺、肛门脱垂等。如治疗哮喘,发病前用凤仙花连根带叶,熬出浓汁,趁热用棉花蘸汁在背脊心上用力搽,随冷随换,以搽红皮肤为度再用白芥子90g、轻粉9g、白芷9g,共研细末,调以蜜,做成饼,烘热后敷在背部第三背脊骨处,每日烘3次,连治5天。

      承氏针药并举、针药同理的学说对后世有所启迪,如承门弟子、针灸名家肖少卿教授认为针灸与药物样,是有方有理的,他以方药理论来闸析针灸选穴原理,求其所同,将针方的概念具体化了,因证以立法,随法以定方,将辨证、立法、处方、选穴层层相扣,使针灸学理论更加周密并将中医方剂中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而提出的“七方”理论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和复方运用于针灸临床,拟定了相应的针灸处方,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编写了《中国针灸处方学》,可以说是承淡安先生针药一理学 说的体现。承淡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针灸学家,对传承我国针灸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公认的中西医汇通流派领军人物,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提倡中西医学融会贯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针灸,对现代实验针灸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为实现针灸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针术兴奋抑制观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朱琏在《新针灸学》一书中据此提出“强刺激可使神经由高度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强刺激又叫抑制法.....弱刺激能使神经适当地兴奋,所以弱刺激又叫兴奋法”。

      总之,承氏毕生以复兴针灸事业为已任,他治学严谨,勤于实践,他的针灸学说值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四、阅读文选
    针风池、风门治愈外感风寒(《承淡安针灸选集·治疗处方·伤寒门》)

      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二十九岁,生活艰苦,于四月十四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
    针药配合治疗小儿暑厥症(《承淡安针灸选集·治疗处方·暑病门》)

      1929年夏,在无锡望亭治愈杨润生之小儿暑厥-症。 四肢厥冷而牵引,两目上视,神昏不语,脉数无伦。为刺少商、关冲、尺泽、委中、涌泉、中脘数穴而苏,复与却暑丹二丸而.....却暑丹即《幼幼集成》上之太极丸。
    灸关元等穴治愈慢性泄泻(《承淡安针灸选集·治疗处方·泻痢门》)

      1927年,苏州临顿路王翁曰芳,年五十余,患泻已四年,日夜五六行,精神困惫,每觉肠鸣腹痛,则急如厕,一泄即止,逾二三时再行。其哲君瑞初与余善,邀余诊之,脉濡细,知为脾气下陷,《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难泄。”一切健脾止涩之品, 皆以遍服,近用阿美蓉膏暂求一时之安稳, 因知非药石可奏效。乃云“此症能忍住半小时之痛苦则可治”告以故,允之。即为灸关元、天枢、脾俞、百会四穴,各十余壮,竟一次而愈。
    一针治愈湿脚气(《承淡安针灸选集·治疗处方·脚气门》)

      淡安治湿脚气刺足三里、阳辅、三阴交三穴,令食米皮糠,无不愈者。余婿梅焕慈患湿脚气,已肿至两膝,因不信针灸,往求西医,注射服药,经治月余,毫无效果,不得已来针,为针上穴,服糠粉,半月痊愈。自斯笃信针灸,勤学不辍。

      【思考题】

      1.承淡安对针灸学术的贡献有哪些

      2. 承淡安针灸治神理论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3.承淡安针刺抑制兴奋作用中8种新针法内容是什么

      4.简述承淡安的灸法特色。

      5.简述承淡安针药并举、临床用药的特点。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