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396|回复: 0

    [第5章 汉唐时期医家] 第二节 王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4: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6 12:21 编辑

    第二节  王熙

    一、生平与著作

      王熙,字叔和,约生活于3世纪,西晋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说山东济宁 人,著名医学家。他从小兴趣广泛,少年时期已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叔和侨居荆州时,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博采众长,探究病源,医术日精,名噪一时。曾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魏太医令。他一生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和编次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代甘伯宗《名医传》曰叔和,性度沉静,博通经方,精意诊处,尤好著述。宋代张杲《医说》曰王叔和,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源,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脉经》把各种脉象归纳成24种,并对相似脉象进行比较以便掌握,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脉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脉经》中还用较大篇幅论述针灸,体现了王氏的针灸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脉经》记载50多个穴位,有20多个穴位未见前人文献。书中对经络病候、虚实辨证充实了不少内容,发展了经络病机理论,对五输穴、俞募穴运用以及针刺深度、施灸壮数等均有记载,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

    二、学说与贡献

    脏腑表里经相合

      王氏根据脏腑表里经的络属关系,结合三焦理论,把互为表里的经脉会合部位,以上、中、下三焦划分,阐述它们的关系。《脉经·卷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说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中脘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日三焦。王氏把经络理论与三焦理论结合起来,表明表里两经的经气会合部位分别在上、中、下三焦,从而确立以寸、关、尺三部脉主上、中、下三焦的关系5-1
    5-1脏腑表 里相合部位表
    表里经名称
             与三焦关系
              表里经气机会合处
    心经与小肠经
    合于上焦
    神庭,在龟(鸠)尾下午分
    肺经与大肠经
    合于上焦
    云门
    肝经与胆经
    合于上焦
    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
    脾经与胃经
    合于上焦
    章门,在季肋前一寸半
    神经与膀胱经
    合于上焦
    关元左右


       《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中对表里经共同出现的证候进行了归类,如足少阴与太阳俱虚肾与膀胱俱虚,则出现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少腹痛’等症手太阴与阳明俱实 肺与大肠俱实则出现 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等症。王氏以三焦为纽带,对表里经脉证候进行归类,阐述表里两经的相互联系。

    经脉病证虚实

      王氏在《内经》经脉病证的基础上,将各经脉脏腑的病证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以虚实论经脉病证。以足厥阴肝经为例,《灵枢·经脉》载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瘠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上述病证何者为虚,何者为实,很不清楚,而在《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中把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等归为肝虚证,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等划为肝实证。对十二经病证进行虚实分类,为经络辨证提供了思路。

      王氏对经脉病分虚实,并将切诊与脏腑经络辨证紧密结合起来,以脉论证辨虚实,先脉后证立治法,如左手关前寸脉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癥瘕,王月即冷气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在论脉位时,是按.左手寸、关、尺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为肺、脾、肾命门的规律,六腑从相合方面与五脏相配,如左寸为小肠与心。在论脉体时,从充实、虚无分阴阳,如以寸口阳的变化测小肠,阴的变化测心。上述理论为正确掌握经脉虚实辨证提供了依据。

      此外,王氏对奇经的病候也进行了补充,如督脉为病,《素问·骨空论》只提到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也只载有脊强而厥,《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则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等内容,这是很重要的发挥,对用督脉穴位治疗癫狂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氏把脉诊与经络辨证紧密结合起来,并以脉诊作为辨证的重要手段,同时结合望诊、闻诊、问诊。在写出脉象时,一定同时描写症状在问得各种症状的同时,使用望诊以判别寒热,如观察口中伤烂““不安““短气““眯目还结合病证,使用闻诊,如对胃中冷““胃虚热““胃热等,就根据呕吐物和二便的气味进一 步了解判断。

    五输与俞募的发挥

      《脉经》记载了五脏六腑除三焦外俞穴、募穴的具体位置,如《脉经·卷三·肝胆部第一》载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门,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脉经·卷三·心小肠部第二》载心俞在背第五椎,募在巨阙,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关元等,这些俞募穴理论的记载,丰富了《内经》《难经》俞募穴的内容。

    王氏倡导针五输、灸俞募穴治疗五脏病,如《脉经·卷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载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宜服防风竹沥汤、秦艽散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郄,皆泻之。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其中五输穴大敦、行间、太冲、中郄、曲泉,按《难经·七十四难》视季节不同而分别选用期门为肝募,背第九椎为肝俞,俞募穴则可随时运用。可见,五脏有病既可取肢末的五输穴,又可取邻近其内脏的俞募穴治疗。这一配穴原则成为后世处方配穴的纲领,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针刺深度与艾灸壮数方面,《脉经》也提出了和过去文献不同的主张。《灵枢·经水》中针刺深度较浅足阳明刺深六分,足太阳深五分,足少阳深四分,足太阴深三分,足少阴深二分,足厥阴深一分。 《脉经》则大大超过了这个限度,足三阳经的针刺深度达到了六至九分,足三阴经的深度也有三至六分。针刺深度的增加,标志着对人体认识的深化和针具制作技术的提高。艾灸壮数,《内经》最多数十壮,《脉经》大大超过这个限度,提出灸百壮。如《脉经·卷六·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载脾病....背第十一椎百壮。这是很大的突破,开创了多壮灸法的先河,为后世灸法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王氏临证强调以脉论证,四诊合参,治疗注重针药合用,如《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治疗中风时用桂枝汤,并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在伤寒时用麻黄汤,并针眉冲、颞颥,摩治伤寒膏寸口脉数,热在胃脘,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迪,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宜服前胡汤、大三连丸,针巨阙、上脘,灸膻中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脘、期门、章门。这些都是取穴针灸和选方配药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

      王叔和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脉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针灸学家, 他在经穴、刺灸法以及针灸临床等问题上都有独创性发挥,对针灸学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唐代医家孙思邈的看脉针灸、针药并重思想渊源于王氏学说,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大量引用了王氏的资料,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三关主对法第六》记载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这些内容直接录自《脉经》。

      王氏对俞募穴的应用,为后世提供了依据,宋代王执中在《资生经》中记载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缪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缪刺不灸而愈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等,说明俞募穴在临床中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河南中医学院邵经明教授从1985 ~ 1988年应用肺俞、大椎、风门穴治疗哮喘,经128例观察,痊愈1年或2年以上的夏秋季节间,针灸治疗1~6个疗程以上,哮喘停止发作,症状消失,体质随之康复,随访3年以上哮喘未反复 23例,占18%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哮喘虽未完全停止,但发作次数减少,喘势较前明显减轻,时有胸闷气喘 36例,占28.1%有效症状改善,哮喘虽有反复,但发作次数和喘势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58例,占45.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11例,占8. 6%总有效率91.4%。现在常用的穴位贴敷法也多选俞募穴。

      宋代著名学者林亿说仲景去今八百年,唯叔和能学之。明代俞子容更是把他与仲景齐名,赞道仲景、叔和,医之圣也,百世之师也。 《续医说》《脉经》一书先后传到了日本、朝鲜、阿拉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阅读文选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脉经》卷二)

      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里。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肝实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肝虚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肾实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 四肢黑,耳聋。肾虚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肺实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道,咽中塞,如欲呕状。肺虚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脾实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脾虚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脉经》卷一)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坚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浅深,但当知如何受邪。

      【思考题】

      1.王熙经脉辨证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针灸临证有何指导作用?

      2.王熙对五输穴、俞募穴理论有何贡献?其临床运用的特点是什么?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