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19|回复: 0

    [第7章 时代医家] 第二节 刘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09:34 编辑

    第二节  刘纯

    一、生平与著作

      刘纯1358—1418年,字宗厚,明代吴陵今江苏姜堰市、如皋一带人,著名医学家。其父淑渊,为朱丹溪之高足。刘纯早年居淮南,继承家学,从其父及冯庭干等人学医,其学术思想多承丹溪。明洪武初1368年迁关中,在长安居住约20年,以医为业。后随军医疗迁至凉州,于洪武二十八年定居甘州,从事著述。著有《医经小学》6卷、《伤寒治例》1卷、《玉机微义》50卷、《杂病治例》1卷等,均由后人刊刻出版。刘纯在陕西、甘肃行医约40年,医术精深,著作渊博,被誉之为“神方妙术”,是丹溪学派在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

      《医经小学》为综合性医书,广辑明以前,特别是金元医书之精粹,集其精要,以韵语形式编纂而成,以便记诵。全书分脉诀、经络、病机、治法、运气等六个部分。卷三为经络,主要论述经络及经穴卷五为治法,其中有针法与禁忌。此外,《玉机微义》载有灸法,《杂病治例》《伤寒治例》各证下都载有针灸法。

    二、学说与贡献

    “平针法”说

      刘纯在医经小学·发五·针法》中说“先说平针法, 含针口内温。”提出“平针法”是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歌日“按揉令气散, 陷穴故较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扪穴  在针刺之前, 首先在施针部位进行按揉, “先以揉按, 令其气散。次掐穴定,力重些最好”。其目的一方面减少进针时患者的疼痛,“以手指加力,按所针之穴,使邪气泄而易散,病人不知其针”,“病人亦不知其痛”另一方面能够准确定穴,“ 其穴端正,使针易人不差”。

      2. 进针  分天、人、地三部进针,首先捻转进人天部,“右手持针,安于穴上,随令患者嗽一声,左右用针,转人天部,皮肤之间也"接下来捻转进人人部,“少时左右进至人部,肌肉之间也"最后进入地部,“再少时,进至地部,筋骨之间也”。

      3. 得气本法关键的步骤是在针人地部之时进行候气以得气,“待气候针沉”。刘氏在按语中特别引用《内经》所说“ 针法手如握虎,如待贵人”,强调候气为先,得气为要。如果不得气,需用循切等方法催气,“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得气之后,还要“提针向病”,运用行气的方法使得气至病所。

      4. 退针  分地、人、天三部依次退针,“针退天地人”。

      从刘氏平针法的操作步骤来看,进退针虽分三部,但无徐疾快慢之别有捻转法的运用,并无左右轻重不同,是一种非补非泻, 重在得气、行气的平和针法,与《灵枢》“导气法”相似。《灵枢·五乱》说“徐人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刘氏平针法中可见《灵枢》导气法“补泻无形”的精神,并结合了实践经验,以简洁明了的操作步骤将其具体化,大大增加了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刘氏还同时指出平针法三部进退针所适宜的腧穴为“ 凡穴当一寸许, 如此作三次进之。”适应证为“ 大抵疼痛实泻,麻痹虚补”,治疗疼痛、麻痹等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病证。《杂病治例》记载治疗风证、发热证时,均提出“针以导气”。

    补泻法

      刘氏参考前人针刺补泻手法,分天、地、人三部操作,融合迎随、呼吸、捻转、开阖等单式补泻,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出简明实用的复式补泻手法,《医经小学· 卷五》说“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刘纯医术精湛,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在针灸应用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出针时宜缓,避免猛出针而引起出血。《医经小学·卷五》说“凡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二三次,须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者必见血也。”同时,对于发热证则主张泻血以泄热,在《杂病治例》中治疗发热时说“ 如热无度不可止,陷谷出血。”此说仍传承丹溪“针泻”之意,对于实证、热证多用泻法。

      如果出现晕针,刘氏用“ 夺命”穴救治,穴位在肩隅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他说“有晕针者,夺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却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是虾蟆儿上边也,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夺命,乃夺回生命、起死回生之意,此穴为治疗晕针的经验穴。

      刘纯在对针灸 文献的整理上,一方面对前 人所集文献每以按语形式,或发挥其理,或考正辨误另一方面编以歌赋,简明实用,便于记诵。 徐凤《针灸大全》中收录了《医经小学》的针灸内容高武将《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玉机微义》中的大量针负处方,整理后辑人《针灸聚英》。

      经徐凤、高武的引录,刘纯整理的针灸文献对明代及明以后的针灸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刘氏“平针法”可见于《针灸聚英·卷三·下针法》和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三·针法歌》。现代临床最为常用的平补平泻法,尽管名称见于《神应经》《针灸大成》,但实际意义并不相同。李鼎教授在《针灸学释难》“‘平补平泻’有哪几种解释”一文中指出,近人所称“平补平泻”是一种不分补泻的以得气为度的刺法,有人认为相当于古代所称“平针法”,皆注重手法的平和,并以得气为度。可见,“平针法”对现代“平补平泻法”的产生是有一定影响的。杨士奇在《医经小学》序中评价“撮其切要,缀为韵语、类粹,以便初学......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此书非刘氏莫之为,非陈公亦莫之传,学医之幸,生民之幸也。”

    四、阅读文选
    序(《医经小学》)

      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尽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赢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医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义述《难经》,张仲景论伤寒用药定方,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意亦至哉。经去圣远,遗文错简,后学专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启大法之幽玄,释神运之奥妙,析理于至真之中,俾学者遇证审脉,用药去病,根本无贬损,医之道明矣。而其为法,制胜伐其势,资化助其生。扶危定乱之功,本诸经论,知气识病,治理得焉。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东,家君亲从之游,领其心授。纯生晚学陋,承亲之训有年矣。其于经论习而玩之,颇尝得其指归。不自揆度,窃以先生之旨,辑其医之可法,本诸经论之精微,节目更为定次,歌语引例具图,以便记习。至于脉诀之未备者,亦为增正,名曰《医经小学》。盖欲初学者得以因流寻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于古神圣爱人济物之道者,无诮愚以管窥而蠡测。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则不唯医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日吴陵刘纯序。

       【思考题】

    1.刘纯“平针发”包括哪些步骤?

    2.刘纯在针灸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什么?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