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09:54 编辑
第四节 方贤
一、生平与著作
方贤,约生于15世纪,浙江吴兴人,明代医学家。方贤为明代宫廷御医,曾任太医院院使、院判等职。方贤在前任太医院院使董宿汇集诸家医方而成的《试效神圣保命方》的基础上,与御医杨文翰重加订正,分门别类,删繁补阙,编成《奇效良方》,于成化六年(1470年)刊行问世,并于成化九年重新刊印。
《奇效良方》全名为《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全书69卷,分64门,收方7000有余,分门别类,甚为实用。因作者董、方、杨都是太医院院使或御医,有条件“翻阅载籍”,故本书收集了自宋至明初医方的精华,综合了中医内外科、儿妇科以及杂病的医疗经验。将太医院方汇编成册,付梓出版,使明代太医院方得以流传到民间。其中卷五十五为“针灸门”,共有38篇,主要论述了用针之法及针灸注意事项。除“针灸门”专论针灸之外,其他各卷亦有关于针灸治疗的记载。
方氏在“针灸门”的第一篇就引用窦汉卿《通玄指要赋》中“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攻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以倒阴”,可以看出他对窦氏针灸学术的推崇。该书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如明代《针灸大成》中,虽未提及《奇效良方》书名,但书中许多篇幅却可看到《奇效良方》的影子,如《奇效良方》“行针法”就全文转载在《针灸大成》中,只不过易名为“行针总要歌”;又如在《针灸大成》中的“运气法”,实为《奇效良方》“ 进气法”的内容。此外,《针灸大成》中“阳中隐阴”“ 提针法”“苍龙”“赤凤”诸法,从内容来看,亦是取自《奇效良方》,而不是《金针赋》;从《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门,也可看出《奇效良方》对《针灸大成》之影响。足见《奇效良方》对《针灸大成》,进而对后世针刺手法产生的影响。
二、学说与贡献
(一)设“奇穴”篇
《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奇穴的典籍。《灵枢·刺节真邪》称之为“奇输”,《素问》里以折草法取背部的腧穴,这些穴即是奇穴。在春秋战国时期奇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大多未予以命名。隋唐时期,一部分 奇穴在原有定位、主治的基础上又被赋予穴名,同时也出现一批有定名、 定位、主治的内容完整的新的奇穴。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就记载奇穴有187 个,但均散见于各病证的治疗中。元代王国瑞《玉龙歌》中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 翻胃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直到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中,专设“奇穴”篇,收载了26个奇穴(内迎香、鼻准、耳尖、聚泉、左金津右玉液、海泉、鱼腰、太阳、大骨空、中魁、八邪、八风、十宣、五虎、肘尖、肩柱骨、二白、独阴、内踝尖、外踝尖、囊底、鬼眼、体骨、四缝、中泉、四开),开创了奇穴集类之肇始,确立了奇穴的学术地位。现在的腧穴分类有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二)重视针刺手法
《奇效良方》“针灸门”的38篇中有22篇都是论述毫针刺法的。书中不但提出了单式手法,而且记载了很多复式手法。其“指法一十四条”继承窦汉卿的“手指补泻”十四法,但又有些不同。《奇效良方》将其“循法”易为“指法”,“掐者,凡下针于所部分经络,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止”,与窦氏“循法”基本相同;所载“努法”是窦氏十四法所无;又把“盘法”另外单独列出,称“盘针法,且如针中腕、关元之穴, 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内,盘之,且如要取上焦胞中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人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若脐下有病,退出二分”。同时《奇效良方》更加详尽地论述“赤凤摇头”“苍龙摆尾”“龙虎交战”“龙虎升腾”“子午捣臼”“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烧山火”“透天凉”“留气法”“进气法”“提针法”等复式针刺手法。后人提起复式针刺手法往往以《金针赋》为学术来源,殊不知同时代的《奇效良方》记载的针刺手法比《金针赋》的论述更加详尽,更具操作性。
(三)强调治神
历代的医疗实践证明,针刺过程中的治神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治神 在针刺治疗上有重要的地位。《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方贤在《奇效良方》中非常强调这种思想。他认为患者要在气血平定时方可针刺,如遇风、寒、暑、湿、阴、燥等邪气时,需调理后才可针刺,“凡用针刺,遇夏月烦躁,令病人于风凉处,先服宣通气血之药,然后刺之”,“若病人乘马而来,必气血乱而困于身,候气定,然后刺之”。只有在病人精神安定的情况下,针下的气行现象才容易出现。在针刺时,“医与病者,各自正己之神”。病者要对治疗有信心,“发其信心,所刺之处”,“从今针后,再不敢犯也”。而医者须“临病之处,目无邪视,心无邪念”,对待病人要“志诚信意,如待宾客”。他还强调在留针候气时“令病人忘忧绝虑,勿暴喜怒动其心”。针刺之后,病人也要注意神定,凡病人针毕数日“切忌暴喜,喜则伤神,神既有伤,旧疾不除,新病又生矣”,“勿令暴怒, 怒则伤肝,其魂无定,血无所归,何疾不生”。由此可见,方氏强调针刺要“气血定”“正己之神” 等,治神要贯穿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从针刺前的“神定"到针刺后的“调神”、对针灸临床都有很大的意义。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从“分寸寻来审用之”“求穴看纹还有理”“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胡疑”(《奇效良方·行针法》)中,看出方贤定位取穴以解剖部位为准,准确的定穴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基础。为达到“气至病所”,历代医家探索了各种操作方法。方贤主张针刺应“气至病所”,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指法一十四条”中努法“如气不至,令病人闭气一口,着力努之,外以泻针引之,则气至矣”。“针解法”指出“凡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此法是将辅助手法的按法和按针法结合起来,是一种独特的行气之法,与《金针赋》所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有相通之处。
方贤把奇穴列为专类,完善了腧穴的分类,对腧穴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杨继洲《针灸大成》专列“经外奇穴”门,载穴35个;张介宾《类经图翼》也列“奇俞类集”篇,载穴84个;清代廖润鸿《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清代官修《医宗金鉴》承袭了《类经图翼》的内容,未子增删,使奇穴成为腧穴中的一类。
20世纪50年代池清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载人奇穴324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载奇穴207个; 1963 年出版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收载588个奇穴,10年后出版的续集又收集了1007 个奇穴; 1998年实施的《腧穴国际标准化方案》按照奇穴选人要求,选入了48穴,对补充和完善经络腧穴理论,促进针灸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阅读文选
行针法(《奇效良方》)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但将他手横纹指,分寸寻来审用之。身体心胸或者短, 身体心胸或者长。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 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 用之无失且收功。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胡疑。有筋有骨旁针去, 无骨无筋须透之。见病行针宜仔细,必明升降阖开时。邪人五经随日过,崇侵六脉浪翻基。 乌乌稷稷空中堕,静意冥冥起发机。未补真阳九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同身遂穴歌中取, 捷法昭然迳不迷。百会三阳顶之中,五会天满字相同。前顶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风。 灸后火燥冲双目,四畔刺血令宣通。井泉要求原针穴,针刺无如灸自功。前顶寸五三阳前, 甄权曾云一寸言。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楷根疾自痊。囟会顶前寸五深,八岁儿童不可针。 囟门未合那堪灸,二者须当记在心。上星会前一寸出,神庭星前发际寻。诸风灸庭为最妙, 庭星宜灸不宜针。印堂穴并两眉攒,素醪面正鼻柱端。动脉之中定禁火,若捻此穴鼻鼾酸。 水沟鼻下名人中,兑端张口上唇宫。龈交二断中间取,承浆下唇腕内踪。炷艾分半悬浆灸, 大则阳明脉不隆。廉泉脘上定结喉,一名舌本立重楼。同身捷法须当记,他日声名播九州。
【思考题】
1.方贤对针灸学术发展有哪些贡献?
2.简述《奇效良方》对《针灸大成》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