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411|回复: 0

    [第7章 时代医家] 第十三节 吴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 17: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0:58 编辑

    第十三节  吴崑

    一、生平与著作

      吴崑1552—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因其洞参岐黄奥旨,人称“参黄子”,明代著名医家,安徽歙县人。吴崑生于儒门世家,家藏方书颇多。他天禀聪慧,幼受庭训,稍长习儒,熟读六籍文章自小酷爱医书,每于敬业之余,以《素问》《灵枢》《脉经》《甲乙经》及仲景、河间、东垣、丹溪之书而习之越十年,因举子不售,受乡老“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的启示,乃弃举子业,专攻医学,师从本邑余午亮先生,三年尽得其传之后游学于江、浙、燕、赵、荆襄等地,求师访友,医术日精回故里后,先后在宛陵今安徽宣城、和阳今安徽和县等地悬壶,“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成为精审脉法、通晓针灸方药的一代宗师。他著有《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针方六集》等。

      《针方六集》刊于1618年,共6卷,卷一《神照集》,论述胜腑功能、经脉流注、考正经穴奇穴,并附图30幅卷二《开蒙集》,注释《标幽赋》,论述八法五门、子午流注、十二经补母泻子法等卷三《尊经集》,选录《内经》针灸要旨148条,阐发经义,参以个人心得卷四《旁通集》,论针药之理,修《金针赋》,通过“以药明针”的比较方法,论述针灸基本理论45条,化裁《金针赋》要义34条,扬弃结合,褒贬分明卷五《纷署集》,按头、背、面、颈、胸、手、足之顺序分述各穴主治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针灸歌赋13首,以及崔氏灸痨四花穴法、《千金》论膏肓俞穴法、隔蒜灸痈毒法等。六集珠联璧合,主次分明,各有侧重,从理论到临床,反映出吴崑对针灸学术的见解。

    二、学说与贡献

      “针药二途,理无二致”说

      针灸与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吴崑在深人研究《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进行比较,在《针方六集.旁通集》中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学说。吴氏认为药物有气有味,有厚有薄,有升有降而针刺有浮有沉,有疾有徐,有动有静,有进有退,此异途而同理。药有人肝、人心、人脾、入肺、人肾之殊,有为木、为火、为土、为金、为水之异而针有刺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之殊,有取井、取荥、取输、取经、取合之异,此异途而同理。因此,“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用不同针刺手法可达到药物阴阳升降作用的效果,取井荥输经合、刺皮脉肉筋骨与药物酸苦甘辛咸分别治疗五脏疾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吴崑把针刺手法与方药作用形象地进行了分析。他说“动退空歇迎夺右,皆泻也,犹方之青龙、白虎、陷胸、承气,有泻而无补也。推纳进搓随济左,皆补也,犹方之益气、养荣、八珍、十全,有补而无泻也。”

      吴崖还从审气、保元、方药配伍、炮炙与穴位配合、取法与刺法、用药剂型与用针刺法、用方大小与剌穴多少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针药同理。用药必须审气,辛热、辛温、辛凉,气之殊也用针亦必须审气,经气、邪气、谷气,气之殊也。“病态千端,候气施治”,“药家必审而用之”“针家必审而用之”“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伤”,“用针亦以元神为重,不可轻坏”“方必君臣佐使,药必精良炮炙”“穴有阴阳配合,则君臣佐使也,穴得其正,则精良也,刺合于法,则炮炙也”“药有轻剂、重剂、平剂、调剂,因病而为之轻重也针有巨刺、缪刺、微刺、分刺,亦因病而为之浅深也“药有小方一药主一病不足以去病,故立重方。重方者,二方、三方合而一之也,此犹合纵连横,用众之兵也。针有特刺一穴主一病不足以去病,故主群刺。群刺者,原、别、根、结,合而刺之也”。用药中病即止,不可过剂用针中病即止,亦不可过法,“ 盖药之过剂,针之过法,皆足以损人也”。用药有禁忌,“必远酒远色,去劳去怒,去厚味”用针亦有禁忌,“已刺者必勿醉,勿劳勿怒,勿饥勿饱”。

      虽然针药治病同理,但二者各有长短。对此,吴昆也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说“败血积于肠胃,留于血室,血病于内者, 必攻而去之,药之所长,针不得而先之也。败血畜于经隧,结于诸络,血病于外者,必刺而去之,针之所长,药不得而先之也。”在《针方六集·旁通集》“针药短长”中,吴崑还进一步指出 “有穷年积岁,饮药无功者,一遇针家施治,危者立安,卧者立起,是药之多,不如针之寡也。然针不难泻实,而难补虚,一遇性赢,非饮之甘药不可。是针之补,不如药之长也。”吴尾这种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扬长避短、合理施用针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针药兼施说

      既然针灸与方药治病机理相同,那么在临证时,就可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结合针药之长短,当针则针,当药则药,当针药配合则针药兼施,辨证论治。吴昆在《针方六集》卷二的“八法针方”、卷四的“揆八法"中,总结出针药兼施的规则。

      对于冲脉、足太阴脾经、阴维脉、足阳明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证,宜剌公孙、内关二穴,使经气通行,三焦快然,疾去内和,并可配用泻心、凉膈、大小陷胸、调胃承气诸方治疗。

      对于带脉、足少阳胆经、阳维脉和手少阳三焦经的病证,宜刺足临泣、外关二穴,使表里皆和,营卫流畅,并可配用三化、双解、大小柴胡、通圣、温胆诸方治疗。

      对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阳脉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病证,宜刺后溪、申脉二穴,使经气通行,上下交通,并可配用麻黄、桂枝、葛根、青龙诸方治疗。

      对于任脉、手太阴肺经、阴跻脉和足少阴肾经的病证,宜刺列缺、照海二穴,使经气通行,四脉通调,并可配用三黄、二母、二冬、犀薄甘桔诸方治疗。

      “五门主治”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难经·六十四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难经·六十八难》指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吴崑在《内》《难》 五输理论的基础上,对王好古的辨证辨经选五输穴说进一步 阐发,演绎成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五输主病,即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的“五门主治”说。这里的“五门”, 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分别应合木火土金水阳经则为金水木火土五行,因其流注气血、开合如门户而名。其具体内容如下。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足窍阴,身热刺侠溪,体重节痛刺足临泣,喘咳寒热刺阳辅,逆气而泄刺阳陵泉 又总取丘墟。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当刺大敦,身热刺行间,体重节痛刺太冲,喘咳寒热刺中封,逆气而泄刺曲泉。以下脏腑经脉,首先根据脉症辨证,然后按《难经·六十八难》五输主病依次取井、荥、输、经、合穴,阳经又总取原穴。

      对五门主治的原理,吴昆还根据五行学说进行了阐发。他说“以上五门主治,古针方也。盖以阳井金,阴井木,所以主治心下满者,金病则喷郁,木病则不得条达,故令心下满也。阳荥水,阴荥火,水病则阴亏,火病则益炽,故令身热。阳俞木,阴俞土,木主筋,筋根于节,土主肉,肉附于体,故令体重节痛。阳经火,阴经金,火乘于金则病喘咳,金火相战,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故主喘嗽寒热。阳合土,阴合水,水败则火失其制,而作气逆土败则水失其防,而作洞泄,故主气逆而泄。此五门主治之义也。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吴崑非常重视取穴的准确性,如水沟一穴,《内经》无载,《针灸甲乙经》载“水沟在鼻柱下人中”, 水沟在人中沟何处,不清楚。之后的《千金》《外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均沿袭《针灸甲乙经》之“鼻柱下人中”。吴昆认为水沟“ 在鼻柱下三分,口含水凸珠是穴”。口含水闭唇鼓气所“凸珠"处,约相当于人中沟之上1/3与中1/3交界处,与现代临床取穴基本相符。吴昆取穴还注重动静结合,如取腰俞穴“在二十一 椎下间,患者昂首伏地,纵四体乃取其穴。”即取本穴先令患者昂首伏地以便明确椎数,次令其纵四体以放松全身肌肉组织。因腰俞穴在背阔肌、肌筋膜等重叠处,务必使之松弛方可便于取准穴位进针施术。在针灸论治时,吴崑强调四诊合参,注重阴阳寒热虚实辨证。他在《针方六集·旁通集》中指出“病态千端,必先阴阳”,“善针者,必察病人之形气色脉而后下针”,“问形在何经,察其寒热、虑实....在乎明阳顺逆,补泻而已”,“而施针治”。 针刺时,吴崑则紧紧抓住“守机”“候气”“见气”“取气”“置气”“调气”等环节,施针务求得气。施针首先要“守机”“候气”,慎守气至之机,“候气之所在而刺之....病在阳分者,必候其气加在于阳分而刺之病在阴分者,必候其气加在于阴分而刺之”。说明针刺应掌握病气在阴在阳的时机而进行针刺,这是候气的关键。为了达到候气而刺的目的,还必须掌握“见气”“取气”“ 置气”“调气”之法。见气指“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取气言“当补之时,从卫取气”。置气谓“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调气即“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调和机体阴阳失衡,达到新的协调状态。综上所述,吴氏强调行针施术过程中,要运用一切手段以求“得气”,因为“气至而有效"。

      吴崑通晓《内经》,精审脉法,考究方药,擅长针灸。他于医理则强调《素问》等经典理论的指导于针法则突出脉诊,注重四诊合参于治疗则认为针药同理,主张方药与针灸并重,根据疾病特点与针药之专长择善而从,兼施并用,是历史上精通经典、精审脉法、通晓针灸方药的一代宗师。

    四、阅读文选
    八诀训义十四(《针方六集·卷之四·旁通集》)

      谓之烧山火者,回阳之针方也。其义何以明之盖顽麻虚也,冷痹寒也。先浅后深,推而纳之,补之类也。九,阳数也,用九阳而三进三退。针之搓捻者疾也,疾则生热,喻之钻燧,急则生火也。慢提紧按,有鼓橐之象,有如针下生热,则所鼓者,如大块之鼓薰风,四大皆热,故曰烧山火。然此施之气血未败之夫则宜如旭羸气弱者,不若投以甘剂,继之灼艾,为万全也。谓之透天凉者,生阴之针方也。其义何以明之盖肌热,阳胜也。骨蒸,阳邪乘虚至骨而蒸也。先深后浅,引而出之,泻之类也。六,阴数也,用六阴而三出三人,针之搓捻者徐也,徐则生和,喻之扬汤,徐能止沸也,紧提慢按,亦鼓橐之象。有如针下清和,则所鼓者,如大块之鼓清风,四大皆清,故曰透天凉。然必徐徐细细者,欲和而不欲躁急也。此施之外邪致病者尤验,若内生虚热,当必佐以益阴之剂为宜也。

      【思考题】

      1.简述吴崑《针方六集》的内容。

      2.吴崑是如何认识针灸与方药的作用的

      3.吴崑的学术思想、临床实践对你有何启示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