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057|回复: 0

    朱汝功灸疗小儿偏坠症15例疗效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3 0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偏坠”是疝气的一种,其因偏侧案丸肿坠作痛而得名,元代张从正将其列入气疝条:“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忽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号哭罢则气散者是也。……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日偏气,得于人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弱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

    其后明代戴思恭将其称为癫气:“一核偏坠,或俱肿胀,或一核缩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还归,是为癫气。”此两位医家对偏坠症的看法,似乎均认为是属于气分。

    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偏坠肿者有大小。偏左多瘀血、怒火,或肾气虚损;偏右多湿痰、食积,是知癫疝证兼七疝。”归纳这三家的论著,虽然有左坠属肝肾,右坠属脾胃的分别,在病因方面也有肝肾不足、郁怒血瘀,或脾虚生痰、食积气滞的不同,但是临床上常见皆以小儿为多。原因都是先天不足、元气不充的缘故。所以其症状一般均为睾丸或左或右偏坠作痛,牵引小腹作胀,每当多劳乏力时,或怒号哭泣时发作,下午尤较为甚。
    <hr>
    (一)疗法

    取穴三阴交(健侧)、归来(患侧),各灸5~7壮。每次灸治1穴,艾炷如麦粒大,隔2天再另灸1穴,一般2次灸毕即能痊愈。若病程较长,1次灸后不愈者,休息2周可再灸第2个疗程,反复至收到疗效为止。

    (二)疗效

    15例中痊愈(症状消失,遇劳不再复发)9例(其中治疗1个疗程者5例,2个疗程的3例,3个疗程的1例);年龄5岁以下的3例,5~10岁的5例,

    10岁以上的1例;病程5年及5~10年的各4例,10年以上的1例),进步(症状消失或改善,但仍复发者)6例(其中治疗1个疗程的4例,2个疗程及3个疗程的各1例;年龄5岁以下的1例,5~10岁的3例,14岁以上的2例),没有无效(症状毫无改善)病例发现。

    (三)讨论

    15例偏坠患者,都是儿童,一般面容黄瘦,脉象细濡,呈现元气不足、虚弱的现象,所以治疗方针均用灸法,使起温补元气、振扶虚赢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儿本为元阳之体,因此灸壮不宜过多,疗程间隔时间必须稍长,以免发生副作用。倘若脉见浮数,睾丸肿胀发热者,此非虚证,不能用灸,应改用针法,借针力以疏通经气,而去壅滞。手法可取捻转、提插、疾徐三法中的泻法。

    在针灸处方配穴时,主要依据经络学说理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足三阴及足阳明之筋皆结聚于阴器,而足厥阴之脉。更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左右交贯而上抵少腹;水谷入胃,输精于肝,淫气于筋,故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若元阳不足,肝经之气虚陷,则系睾之筋必致纵弛,而使阴卵下垂,或则血瘀痰凝,邪实所居,伤于营则为肿,肿则坠而且痛。此皆偏坠的原因。针对以上病理,所以首取三阴交施治。盖三阴交者,足三阴经交会之穴,统三经之经气,灸治此穴可以温补足三阴的元气,针治此穴可以疏泄三经的壅滞;又以肝脉绕行阴器左右交贯,因此临床上左坠则治右,右坠则治左,作用可以直达阴部。至于配用归来的理由,是因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与冲脉会于气街,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带脉在人体的作用为统束诸经,督脉者是诸阳之海,统一身之三阳,故气街(冲)穴乃系胃气出入之街,有渗灌督带、濡润前阴诸筋的功效,治疗偏坠本应取用此穴,但此穴不宜多灸,恐引动冲脉三气,厥逆上行,使人喘息,所以取归来代之,引胃气灌济前阴,故能克奏厥效。至若施用针法,当仍取用气冲为宜。

    疗效方面,多数年龄小、病程短的病例,往往治愈亦快,疗程亦短;年龄大、病程久的病例,治愈较难,疗程也长。其中1例病程达11年之久,施灸1疗程后,也能获得痊愈,可见针灸对此病实有卓越的疗效。只是所治病例不多,记载也不全面,故本文仅作为初步报道性质,希望借此引起各界注意,以便提高和发扬。
    <hr>
    本文曾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1959年7月号。是朱老灸治小儿偏坠症15例的初步疗效观察。虽病例较少,病史记录与分析也不够完整,但对偏坠症中医认识的论述有一定的深度,对治疗的探讨也有相当的内涵,可作临床参考。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657854504173568526/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