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6-14 14:39 编辑
第二节头针法
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法,是指在头部特定部位针刺的治疗方法。针刺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由来已久,历代典籍对头部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范围,以及数目都有较明确的记载,但头针法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腧穴定位、刺激方法特殊的治疗手段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头针学术流派纷呈,在国际针灸界颇有影响。
头针的临床应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循行皆上至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可上行至头面部;阴经经别相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而上达头面;督脉可上至风府,人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跻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表明人体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均汇聚于头面部,故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
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明代张介宾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说明头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借助经络在生理病理上均有密切联系。均为头针临床应用强实的中医理论依据。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头部穴区对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脑血流图,有舒缩血管、改善血管弹性等作用。大脑皮层的功能在相应的头皮部位存在一定的折射关系, 主要表现为采用针刺等方法刺激相应的头皮,可影响相应的大脑皮层功能。
迄今为止,采用头针疗法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百余种,涉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对脑源性疾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为促进头针应用的发展与研究,1984 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了中国针灸学会依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的《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2008 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颁布和实施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一头针》,以及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一、头针法刺激部位
标准化头针线共14 条,分别位于额区( 表6-10, 图6-20) 、 顶区( 表6-11, 图6-21、图6-22题区( 表6-12, 图6-23) 、 枕区( 表6-13. 图6-24)4 个区域的头皮部。
表6-10 额区 穴名 | 定位 | 与静脉的关系 | 主治 | | 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 | | 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癫狂痫、鼻病等 | |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眉冲穴起,沿经向下针1寸 | |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症 | | 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头临泣穴起,向下针1寸 | | | | 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0.5寸,共1寸 | |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 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症 |
表6-11 顶区
穴名 | 定位 | 与静脉的关系 | 主治 | | | | 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皮质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 | | | 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 | | | 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为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 | | 在头顶部,顶中线左、右各旁开1.5寸的两条平行线,自承光穴起向后针1.5寸 | | | | 在头顶部,顶旁I线的外侧,两线相距0.75寸,距正中线2.25寸,自正营穴起沿经线向后针1.5寸 | | |
表6-12 颞区
穴名 | 定位 | 与静脉的关系 | 主治 | |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前发际处,颌厌穴至悬厘穴 | | | | | | |
表6-13 枕区
穴名 | 定位 | 与静脉的关系 | 主治 | | 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至脑户穴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