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57|回复: 0

    图文并茂:拔火罐的操作方法,一看就明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3 08: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鸡都浮出来了,你还不赶快关注“云南中医”


    小编导读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扎针拔罐,病去一半。”由此可见人们对针灸、火罐疗法的信赖与欢迎。时至今日,火罐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其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经济等特点,广受大众的喜爱。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拔火罐的方法,今天,小编就带您了解一下拔火罐的常用工具与操作方法,图文并茂哟~

    一、常用工具

    1.竹罐

    用坚韧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截长大6~9㎝的竹管,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为3~5㎝不等。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管壁的尺度0.6~1㎝,用砂纸磨光,罐口周围必须平整光滑。竹罐两端稍小,中间稍大,状如腰鼓。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

    竹罐的特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吸拔力强,能耐高温,不易破碎,可用于身体多个部位,适宜多种拔罐方法,尤其适用于水煮罐法。竹罐易爆裂漏气,罐身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不宜用作刺血拔罐。为防止竹罐破裂透气,应避免风吹日晒过于干燥,常用温水浸泡。南方产竹,多用竹罐。见图1。

    图1 竹罐


    2.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展,状如水缸,口径大小不一,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

    陶罐的特点是吸拔力大,易于消毒,适用于全身多个部位。陶罐罐身不透明,难于观察治疗过程中罐内的变化,且陶罐较重,易于破碎。见图2。

    图2 陶罐


    3.玻璃罐

    玻璃罐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制成,状如球形,下端开口,口小肚大,罐口边缘稍厚略向外翻,内外光滑。

    玻璃罐的优点是罐口光滑,吸拔力大,易于清洗消毒,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随时观测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情况,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缺点是玻璃罐传热较快,容易破碎。玻璃罐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日常生活中用的广口瓶也是很理想的一种玻璃罐。见图3。

    图3 玻璃罐


    二、火罐疗法的种类

    1.单罐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病症。可按病变的压痛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

    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罐个数。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3.闪罐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患。

    4.留罐

    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走罐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6.药罐

    常用的有两种。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症。常用药物处方为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g。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先盛贮一定的药液,为罐子的1/3~1/2。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7.针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多用于风湿病。

    8.刺血(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三、操作技术

    1.闪火法

    闪火法是火罐疗法中的主要点火方法之一。

    具体操作:用镊子夹着点燃的酒精棉球、小纸片或火柴,或将蘸有少许酒精的纱布缠绕于粗铁丝上点燃,一手握罐,将燃烧物伸入罐内一闪即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的穴位或部位上。

    操作时应注意棉球或纱布少蘸酒精,且不能沾于罐口,以免烫伤皮肤。使用闪火法行坐罐、闪罐、摇罐、提罐、转罐等手法时,做到速进速出,保证罐内空气突然充分膨胀,不外溢。燃烧的酒精棉快速接触罐底,即刻拿出,同时移动罐体不停顿,将罐口快速扣吸于皮肤上,这样才有足够的负压力。不必用劲按压皮肤,不要在罐口停留时间过长,如动作缓慢或不协调,则达不到所需吸拔之力。见图4。

    图4 闪火法


    2.投火法

    投火法是民间常用的一种点火方法,有两种手法。

    手法一:一手持罐,罐体横置,另一手用镊子把点燃的小酒精棉球送入罐中,迅速把罐体横向移动扣在身体适当部位,罐体只可横向移动,不宜从上向下吸拔,以免棉球下落伤及皮肤或烧着物品。

    手法二:一手持罐,另一手拿卷好的小喇叭状纸卷,把燃端放入罐内,并立即将罐体扣在施术部位,未燃的小纸卷尖端顶在皮肤上,要做到既能有力吸拔又能保证安全。

    上述两种拔法多适用于坐罐和排罐。操作时应注意将落有未燃物的一端向下,避免烫伤皮肤。此法一般多用于受术者身体侧面横向拔罐,火罐纵轴与受术者体表垂直,简便实用。不足之处是不便于操作较为复杂的罐法,如走罐内压力不易掌握。家庭保健常用闪罐、转罐、摇罐等。见图5。

    图5 投火法


    注意用白纸或油纸点燃吸拔后,罐内有烟雾属正常现象。

    3.贴棉法

    贴棉法与投火法有相似之处,操作是剪1㎝见方脱脂棉一块,不要过厚,蘸适量酒精后,贴在罐内侧壁,点燃后迅速扣于应拔穴位或部位上。操作时注意脱脂棉不宜蘸太多酒精,以免酒精在燃烧时滴下,烫伤皮肤。此法—般多用于受术者身体侧面横向拔罐,火罐纵轴与受术者体表垂直。见图6。

    图6 贴棉法


    4.布架法

    将胶木瓶塞或薄小面饼、中药饮片等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此法安全简便,不易烫伤皮肤,适用于肌肉丰厚而平坦的部位,可用于留罐、排罐等。见图7。

    图7 布架法


    5.滴酒法

    滴酒法在民间也常用到,操作时将酒精滴入罐中,大号玻璃罐内滴入2~3滴,中小号罐滴1滴即可。需滴在罐的底部,然后转动罐体,使酒精均匀附着于罐体。点燃后迅速扣吸于施术部位。此种方法与隔物法效果相同,但不及隔物法安全。见图8。

    图8 滴酒法


    注意罐内滴入酒精切不可多,滴入后勿忘转动罐体使酒精均匀附着,以免流下烫伤皮肤;点燃后的火柴杆,切勿顺手扔到罐内,如不注意也会烫伤皮肤。要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即可。沿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的部位。

    上述火罐的点火方法可供比较选择,择其适当者应用。其中闪火法能施用于较多的火罐手法,较其他方法为上。掌握闪火法,操作虽较投火法、滴酒法、贴棉法等稍难,经过一定练习,一经掌握,便可逐步达到得心应手之效。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39791546269224192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