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分析人格的时候一直在提及原生家庭,似乎什么症状都可以在原生家庭找到答案,原生家庭成了万金油,一旦孩子知道了原生家庭这个词,也似乎找到了一把尚方宝剑,他们说他们问题都出在原生家庭。他们听说了抑郁症,他们开始论证自己也是个抑郁症患者。他们听说人格跟原生家庭关系密切,于是开始对号入座自己是哪种人格障碍,弄得家长谨小慎微生怕哪里做错了,如履薄冰,最后变得不知所措,突然发现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责怪原生家庭,动不动就来批判家庭教育,当然也是我们这些从事心理工作者推波助澜的结果!
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只给了你起点,但人生轨迹是你自己画出来的。研究原生家庭,是为了自我疗愈,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给你借口,把自己所遭遇的不幸甩锅原生家庭。别忘了,你如何解读自己的经历远比你经历了什么来得更重要,别和我说错的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最大的错误就是生下了你,原生家庭在你身上留下的烙印,随着时间和决心,定会消失。
从原生家庭里寻找答案不是树立一个敌人,而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不是每一个受伤害的子女都愿意体谅父母,那些伤害以爱的名义进行,但依然是伤害。不管对原生家庭有没有怨恨和不满,只要面对问题,找到方法,都还是有愉快的可能。毕竟,完美的原生家庭那么少,我们每个人却还要积极生活,才是与过去和解的唯一方式。
原生家庭没有幸福的人,他对于幸福的渴求就从来都是抱有畏惧的,从辩证角度,这也是极好的,我们在原生家庭未获得的爱,成为我们一辈子最渴望的,也是生命内在驱使我们的因子,如果你一直沉沦在不被爱当中,挣脱不了原生家庭的束缚,不独立探索自己的出路,就无法真正成熟。
当心理年龄得不到长大,某个人变成“巨婴”,并不能怪他的原生家庭,而是因为,他自己选择了变成“巨婴”来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原生家庭里的爱恨纠葛常常伴随着人的长大而带来各种内在与外在矛盾,唯有《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觉知才能真正长大,才能蜕变,才能打破原有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才能重塑你的人生。
我经常对来访者说,原生家庭这个词只能我来用,在你被疗愈之前不准用,因为心理咨询师会逐本溯源,带你进入原生家庭,抽丝剥茧般般引导你意识到长大于一个存在问题的原生家庭并非是我们的选择,但即便它给我们带来过不良影响,我们始终是有能力去改变的。学会对自己负责,接纳生命中那段不完美的历程分辨原生家庭给自己的行为模式带来的影响并且尝试改变它,否则在思维模式没有得到改变之前,你只不过从原生家庭寻找编制故事的素材,然后证明自己思维的正确:你看嘛!都是他们害的!我恨他们是有原因的!
过了二十五岁,就该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原生家庭或儿时经历对性格造成的影响了。因为这个时候,你必须要为组建一个再生家庭而努力了,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外出寻找食物,求得配偶,开垦一片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地。父母给予你生命,供你读书,让你长大,就是给予你寻找更好的可能性,他们一辈子没能走出来,愿你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踏云归来。不要把这种可能性延迟到下一辈。人伟大的地方在于,我们能通过自我学习,慢慢地,缓缓地,一点点地,松动原生家庭带来的魔咒,恢复健全的自我,再给予孩子以真正的爱。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品味性格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意识到后就积极地去消除,无法消除的就坦然接受。抱怨、记恨都是于事无补,毫无意义的。大多数的父母只是普通人,我们不应该用完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们谁敢保证自己养育方式就无懈可击呢?
当然这不是为原生家庭开脱,为父母撑腰,认为儿女就是自己的私产可以任意处置,这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所以儒家强调“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记得在《圣经.歌罗西书》里提到: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
我们常常听到的都是对孩子说“不要惹你的父母生气”,却没有听到过对父母说“不要惹儿女的气”,这里不要惹儿女的气其意思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体性,父母想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意志,成为他们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在另一方面,孩子也希望父母按照他想要的做,父母说你必须得遵从我,孩子也会说你必须得遵从我。在中国很多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所以父母必须学会尊重,它会极大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缺憾。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获得丰盛的不得了的幸福,这难道不是原生家庭的初衷,难道这不是每个父母对自己亲爱的孩子的最深最深的祝福!
因为这个祝福是如此的深沉,很多人一辈子也难以承受,所以他们选择逃避,如果你能发现父母的苍凉内心,是否能稍微变得包容些,不是对父母而是对自己的整个生命,我们变得平和而有能量,绽放自己影响他人。只有自己的状态是平和的,接纳而包容的,你的心就没有边际,你的爱才是最温暖的,你才能与原生家庭和解!如果你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必须从疗愈自己开始!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76096558251508238/ |